中期考试刚过,昨天刚刚开了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情绪有些沮丧。由于孩子们刚升入三年级,无论在哪方面在学科上增加了英语、科学、品德等课程,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也计算在总成绩内,各科老师一点也不放松,孩子们在一天有限的校园时间内,科任老师恨不得孩子们都学自己所教的学科,可考试成绩还是不尽理想。由于昨天家长会上时间有限,许多家长未来得及跟老师探讨,今天个别家长就匆匆在微信上咨询,将近聊了40多分钟,大致意思是自己在家对孩子的学习也很尽力,孩子本身也很努力,成绩了却不见起色,孩子平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意学习,甚至有厌学的倾向。
可以看得出家长确实付出了很多,于成绩来说觉得付出与收获不匹配,于孩子来说成绩多少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给我的感觉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完成作业,都表现出不专心,常常会犯超级简单的错误,可以看出学习上并不是很用心。典型的家长用尽了全部心思,她却全然不顾。这位家长就很纳闷,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那么低,感觉自己的付出白费了,也觉得对不起老师。其实,恰恰是你对孩子成绩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以致对上课也产生了讨厌的情绪,出现了不自觉的走神,或许眼睛在盯着课本,心却早已游离。
其实三年级成绩初步出现了小波动也属于正常现象。一是孩子们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控能力较差,玩的时间会多一点,有时候就会忘记了完成作业。二是对新阶段学习目标的不明确,总以为用一二年级的学习方法就行了,上课听听,下课写写就能考出差不多的成绩。三年级知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分析过试卷后,除去其他因素,我在教学上,这方面做的也相对较少。
该家长说,现在孩子都不愿跟自己沟通。我解释道:对于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成绩远远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只是某个阶段知识测试的体现。有时候正是家长对于孩子在学习上有过多的要求,甚至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造成的后果只有孩子不是孩子,你不是你自己,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慢慢发生变化,严肃的表情打消了孩子跟你沟通的兴趣,过分的注重成绩会让你丢了孩子和自己。
还有一个案例,有位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突然在开学初表现出严重的厌学情绪,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写,表现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才一年级学生啊,出现这样的情绪简直太可怕了,而在学校我布置的作业基本在孩子们的能力范围内,有时候会专门腾出时间让孩子们玩,可是孩子还是不愿意学习,跟以前的表现大相径庭,我预料到孩子的问题应该来自家庭。后来通过了解了家长,说假期作业孩子不愿写,自己强迫了好一段时间,甚至不惜动手让孩子臣服,孩子终于写完作业了,但再也不写作业了。而在后来孩子的某次小练笔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再也不要吵架了,可见孩子的心里不仅住着成绩,而且也住着更多对美好生活的苛求。后来,我跟家长了解过情况后,放松了对孩子的逼迫,孩子自然也就喜欢上了学习。家长总以为孩子吃饱穿暖、成绩好就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其实这本不是最主要的,多数家长舍本逐末,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关爱,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家长们多数在孩子上了一年级由关心孩子变成关心成绩,我尝尝笑着说,上了一年级,就启动了“后妈模式”。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如果孩子不幸福,考再好的成绩都是一个冰冷的分数,而你和孩子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你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不会向你打开心门。父母与孩子早期的疏远就是这样产生的。孩子实在不愿意学习了那就不要学习了,通过其他方式促进跟孩子的关系,弦绷得太紧就会有断的危险。作为老师学习仅仅是打开未来知识的通道,怎么学还得靠自己;作为家长,切莫要保护孩子学会生活和幸福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家长们,分数固然重要,可孩子的幸福和童年的快乐更重要,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真的有遗憾,那就从现在做好自己,做喜欢读书的父母,为孩子做好表率,相反,你一边自己讨厌读书,一边却责怪孩子不喜欢学习,这不矛盾吗?周国平说: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孩子永远是你的影子,你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来就是什么样子。还是那句话:莫让成绩丢了孩子和你自己。
201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