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博的时候,偶然看到个热点话题“你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吗”,看着让我有点恍惚,好像曾经的我确实有些“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不该是个平凡的人”。
那个时候,同样做一件事,别人得到了赞美,而自己总是被人忽略,心里总有不甘心,虽然表面上装的若无其事,但是内心总是憋着一口气,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
所以以我现在的角度再去看过去,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幼稚”和“无知”。
心的位置摆得不正,看什么都是歪的。
倒不是说“歪门邪道”,上面这句话的意思仅仅想要表达“看待事情的视角太片面、或者只关注自己的喜好,就很难看到客观的事实”的意思。
读书是改造一个人思想最好的工具,回过头看看,最想感谢那个愿意捧起书的自己。
近期参加了一些线上训练营,开营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一项“目前做过最有成就的事”,在“全平台粉丝20W+”和“从0阅读到一年阅读83本书”这两者之间选了后者,毕竟前面那一项运气的成分更多,后面那一项是自己真正“做”出来的。
我第一次去听国学讲座《大学》,算是个“中途插班旁听生”,那一次老师讲的就是“正心”这一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这一段的大致意思是,所谓修身,在于端正心念。当一个人有所愤怒的时候,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的时候,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逸乐的时候,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忧患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
而要达到“心正”的境界,只有格物、致知,才能意诚、心正。
如何格物致知?那就需要多读书、多学习。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人很难成长,读书是一个能够让人找到自己认知缺口的方式。
对我来说,越读书越是让我能够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然后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