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让人总会想起《菊与刀》,一个是理性的分析,一个是感性的猎奇。不管先后顺序,在这部片子里,能看到美国人的特点,好奇。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对一个陌生的文化,他们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一直在观察,分析,参与,体验,即使,从旁观者角度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作为旁观者,增加了视角,难免会自以为天然公正客观,妄下断语是常态。想想,只要是人,又哪能有什么绝对客观的认识,一经观看,便已经参与,一旦介入,就已经改变。为保证测量结果精确,需要精确的仪器,为保证仪器精确,需要引入更精确的仪器,所以,所谓的客观评价,如果不加以条件限制,只能是孤芳自赏,倘若极端一些,便要妄启争端了。
因为戏中人,两个民族,于我们,确实有甚深纠葛,三生三世也无法捋清,爱恨纠缠也不足以描述。有时候,他们的感觉令人感同身受,有时候,令人陌生,甚至厌恶。但值得学习,学习不懂就问,就研究,分析,力求理解的态度。至少,也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之后,再去讲,他们所追求的荣誉,道,值不值得,他们活得迷茫,或者超脱。
上尉也许代表的是,一个美国普通人。他身为军人,国家暴力机器,追求荣誉,他的纠结在于,荣誉和屠杀妇嬬的矛盾,这是反战的种子。如果战争是必须的,那么聊以自慰的,只有荣誉。为了荣誉,勇敢的死去,内心便获得平静,活着,反而更像是个折磨,要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这样一个普通人,来到维新时代的日本,面对电影里呈现的局面,作为一个战争创伤患者,产生了更多的迷茫。令人尊重的天皇的老师,是叛军首领,一个武士。说着流利英语,身着西装,周旋诸国谋求强盛的大臣,是个油腻的胖子。胖子说:武士时代已经结束。首领说:想想你的先祖。天皇最后说:不要忘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上尉在别国的内战里,如何能找到荣誉?如何能无怨无悔内心平静?
没有对错,没有荣誉。首领荣耀的死去,震撼了敌军,感动了天皇;胖子差一步促成了合同,至少练出了一支新军,扫清了守旧的障碍。我们知道,以后的路,还是按胖子的设想走了;天皇扫除了守旧势力,敲打了膨胀的西化势力,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局面。我们又知道,这三方博奕,永无休止,以后又有了一系列的你死我活。对于他们的研究,形成了那本书,《菊与刀》
上尉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在养伤期间,他发现,在这个没有神的地方,他们相信平静来源于道,道甚至就在呼吸间,在他忘情杀戮间。是不是有点熟悉?《坛经》五祖弘忍令诸门人作偈,托付衣钵,曰: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阵前首领问他:那三百勇士最后呢?他回答:全死了,你不应该死在这里。他笑着说:全力以赴吧。那一刻,观察者变成了参与者。
全力以赴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内心平静,面带笑容。
哪有最后的武士,哪有正义的战争,哪有永远的繁荣富强。
樱花凋零,求仁得仁,求义得义,心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