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秦苻融任冀州牧)有老姥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盖辩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辨之明矣。
苻融【fú róng】(?—383年),字博休,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人,氐族。皇室宗亲,苻坚的弟弟。史称“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累官司隶校尉、冀州刺史等,封阳平公。代王猛为镇东大将军冀州牧。他力阻苻坚发动对东晋战争,但苻坚没接受。后来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融率步骑25万为秦军前锋,“马倒被杀,军遂大败”。赠大司马,谥曰哀公。
译文
(前秦苻融任冀州的行政长官)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抢劫,拉长声音喊“有强盗”,一个路人追赶上去为老妇人捉住强盗。强盗反咬一口诬陷路人,这时天色已经昏黑,没有人知道其中哪个是强盗,于是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苻融见到他们后笑着说:“这个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齐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不是强盗。”二人先后出凤阳门,随即回到公堂,苻融神色庄重地问后跑出凤阳门的人:“你是真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强盗终于认罪了。原来因为强盗如果擅长奔跑,必然不会被路人捉住,因此知道不擅长奔跑的那个人是强盗。
选自《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并走:一起跑。走:古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前秦苻(fǔ)融为冀(jì)州牧:前秦苻融任冀州的行政长官。前秦,晋朝末年氐(d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冀州,在现在的河北省一带。牧,州的行政长官。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盖辩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姥(mù):年长的妇人。喝贼:拉长声音喊“有贼”。为:替。逐:追赶,追逐。融:人名,指苻融。擒:捉住。莫:没有人。其:他们。孰是:哪一个是(贼)。乃:于是。俱:一起。送之:送:被送。之:到。并:一起。走:跑。非:不是。既:已经。还:回来。正色:板着面孔,态度严肃。汝:你。何诬人乎: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遂:于是,就 以:凭着。若:如果。易:容易。入:进入。
如果强盗跑得快,必然不会被路人捉住。所以强盗一定跑得慢些。
本文赞扬了苻融的机智,善于断案。
对于表面复杂的问题,只要抓住关键环节,让事实说话。要善于察言观色,细致全面地分析情形,抓住关键问题。对于细节,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