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我在简书上闲逛,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我为何花2555元买了一本书?》。之后我加入了新生大学社群,一方面认识了一群拥有成长型心智的同学,另一方面关注了一批有质量的写作者。
其实再向前追溯,可以到2014年,Linda的同学的前同事小飞在微博上推荐了简书。而我跟小飞仅仅在聚会上有一面之缘,觉得他有趣而关注了他的微博。
再回来讲加入新生大学后产生的新连接,通过新生大学社群交流,关注了一批高品质的blog和公众号,例如:和菜头、霍矩、连岳、冯大辉、刘传、Xdite......
然后呢,跟一部分新生大学同学在一个小群里练习写作,又加入了两位同学开办的“经济学研习”和“解密大数据”社群,通过社群交流关注了一批公众号,例如:布尔费墨、冯学荣、自由市场派、人文经济学会、中国经济学人、水库论坛、经济学家告诉你......
2016年7月我参加了刘传的认知学习法课程,通过刘传关注到阳志平先生。几乎同时订阅了兰启昌的“开智计划”,通过推荐关注了刘未鹏、梁宁、王烁、曹政、孙圈圈、Paul Grapham、Ray Dailo、王焱鑫、阮一峰......
2016年我还加入了混沌研习社、在得到上订阅了10个专栏。12月底我整理了一下已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已超过300个,于是重新启用了RSS工具来管理订阅信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我是得病了,“信息收集癖”。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我在2016年有一个感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管理信息?我想到的方案是通过人来筛选提炼。我并不会逐条阅读订阅的信息,而是留下了信息接口,或者说“可能性”。通过关注不同领域的优秀公开写作者,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可能性,避免被信息之茧包裹。
刚好在写这篇文章前,读了冯大辉先生1月1日发的文《有了人工智能,可以给用户喂更多大粪了》,是抨击“今日头条”们的。我转发在朋友圈并讲了我的想法:“3个月前的我100%同意这个观点,现在我对冯大辉先生这个观点不完全同意。今日头条这种工具对于屎壳郎来说是更容易找到粪球了,但对于心智完善的人来说,能驯化成筛选优质信息的好工具。”
和菜头1月1日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发问讲了同一个话题,他的意见跟我的想法一致:
我们在世界里徜徉的时候,每分每秒都在做筛选。看起来我们是在筛选信息,本质上我们是在筛选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信息不是依附于人的,总是某个人的发现,某个人的创见,某个人的分析。判断哪些信息有价值,其实是在判断哪些人有价值,哪些人组成的信息管道有价值。确定了这些人和这些管道的存在,我们就不再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海选上,而是利用这些人肉筛选器认识世界。这样,我们最终从无尽的选择中解脱出来,终于有了思考的时间。——和菜头《选择的烦恼》
人是信息的载体,而人与人的连接是信息的流动,优秀的人们产生互动,让信息升华为知识,转化为价值,这就是我过去一年最大的感悟。
好了,在文章的最后,郑重声明,这实际是一篇软广。兰启昌同学终于下定决心开启Life Hacker收费社群,这是我预订后等了一个多月的社群,新的一年,有没有结伴精进的伙伴?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