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北京冬奥会标志改了8个月接近50000稿件才最终尘埃落定。
这应该我听过的最悲惨的一个故事了,虽然事件本身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可是也说出了设计当中最痛苦的一个问题——几乎没有止境的改稿。
虽然好的设计必然来自精细的打磨。可是很多时候一个改稿意见可能只是“我不喜欢”“我觉着丑”“你多做两稿比比”等等很主观的原因。这就让设计师很为难了。
同样对于需求方来讲,来看待设计的时候,如何对设计稿件进行判断,一样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02-设计稿难以评判的原因
设计结果该如何评判呢?
究其核心的原因——就是评判标准不明确。
因为评判标准不明确,造成需求方心中的指标会出现浮动和不确定性,比如他看到这个设计好,就让设计师按照这个风格设计。或者看到其他风格,又让设计师按照某个特定的风格做。
在比如,很多设计师经常被需求方吐槽,审美不够,做的东西太low,根本原因都是在于设计的量化指标太模糊。
为什么是这个原因呢?
很多同学一定会存在这个疑问的。因为很多同学都认为设计好坏是随机的,没有规则可循,只能靠个人经验积累。其实不是的,他背后都是有规则的,只是这个规则被隐藏的很深,很多时候看不出来而已。
这两张海报光影、色彩、构图等等设计方式都不同,可是他们的是有共性的。他们的共性在于体现男女之间情感的互动。大部分玛丽苏剧海报都是这个套路。
体现爱情互动,就是这一类海报的底层设计规则,至于大家所说的排版、光影等等,都是建立这个规则上演化而已。即使我们的需求方拍脑袋提建议,也可以用这个规则跟他进行沟通。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设计师认为提升能力只需要练习和看作品。诚然这是必经过程,不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炼背后的可以复用的规则。
《太阳的后裔》的经典画面,依然是同样的路数。而这些东西几乎就是隐性的,难以提炼出来的,如果我们纠结于表象的视觉传达,被需求方弄的灰头土脸也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设计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03-设计评判标准
首先我必须先写个免责声明,这个评判标准铁三角来自我自己的总结;也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以被推翻,也可以被替代。之所以分享出来,是因为这个方法论经历过我工作当中的验证,并且在给我工作进行很大的效率提升。如果您不认同,可以讨论,但请理性。
设计的评判我把他分成三个指标:目标达成、认知符合、差异化。
这个三个指标,希望大家特别记忆,因为后面所有的篇幅都在论证这三大指标的合理性和使用方法。
同时这个指标,即是评判标准也是方法论。凭借这个方法论可以有效的摸清甲方内心的想法。
作为一个评判标准,这个指标无法量化到具体的数值,只能把设计的评判圈定在一个范围,这也算是这个方法论最大的缺陷了。
03-1目标达成
设计是什么?设计本质是一套解决视觉解决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
因此在设计之前搞清楚甲方的目标至关重要。
比如,我们常说的梗
“logo要大”;为什么logo要大?他背后指代目标是大logo更容易被用户感知到。
需求方真正的目的是吸引用户注意力。
只要找到这个核心目标,其实解决方案,就变的很多样。目标决定了我们的结果。
我们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受到这个目标来束缚的。
那怎么找到这个目标呢,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设计目标铁三角:产品、用户、市场。
我们设计所有目标都来自这三个当中的问题。
比如弹窗广告的设计,就是产品当中面临的问题。
如果设计师在很主观的只考虑审美、用户体验,那这个设计确实能改死。
因为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干扰用户,传播商业广告,进行盈利。只要是广告用户就反感。
这也是设计师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把用户需求挂在嘴边,可是对于公司和产品来讲。我们的终极目的是盈利,满足用户需求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一个方法而已。
所以,设计当中的第一核心指标:目标达成。达成谁的目标——产品、用户、市场的目标。
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达成这一步,最起码这个设计就可以用的。
03-2认知符合
任何事物,必须符合目标群体的认知,设计才会被理解和接受。
因为用户群体只能理解他认知当中已有的东西,也只会接受他认知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人是天生抗拒改变的,作为设计师来讲,我们不要试图教育用户。
当然你可以说,苹果教育了用户,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用户认知当中,苹果就是最好的,所以用户愿意为了苹果作出改变,因为作出改变的收益大于作出改变的本身。
可是我们的大部分产品,是不适合这么干的。
比如闹革命可以完成阶级的跃升,打破阶级的固化,可是,我们会这么干吗?肯定不会,因为风险太高了。
不要反常规,顺着用户的思路来。虽然不致于活的有多好,但是不会错。最怕就是脑洞开的太大,乱来。
我们在工作当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老板审美真垃圾”
“用户真垃圾,竟然喜欢这种东西”
比如我们常见的儿童摇摇车,很多人吐槽过,可是依然风靡我们广大的农村市场。
是用户什么有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用户就需要这种认知。你给农村做个迪士尼乐园,这些用户就会望而却步了。就像我们穷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看到五星级宾馆不敢进去一样。
作为,我们设计师不能主观的看待设计,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设计。
因为设计不是给设计师用的,是给用户用的。
用户明明只是打算骑个自行车,设计师非要给用户一架飞机。用户不要,设计师还要说用户傻x,这就是设计师的问题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符合两大认知模式——通用认知、个体认知
——通用认知
通用认知,是指的所有人基因当中内置的认知模式,他不受到个体年龄、性别、种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通用认知的核心,即是形式美法则。
包括但不限于——协调对比、比例秩序、对称平衡、节奏韵律。
人为什么会觉着一个东西美或者丑,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基于这个规则的判断。一个设计师如果想要掌握美的基本原则,就要首先搞清楚形式美法则。
——个体认知
个体因为性别、年龄、环境会造成对特定事物具有一定特定的认知。我们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计上要符合他们的认知。
那怎么做到呢?
我比较常用的一个模型叫做——用户行为地图模型。
不过另外的很多设计师用的最多的是用户画像模型。这两个模型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点,这里不为大家展开,关于用户画像模型,网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设计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解读。
用户行为地图包含5个核心点。
用户特征——性别、年龄、地域、学历、家庭情况、收入、日常生活、爱好。
用户角色——人在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父亲,他可以慈眉善目的。但是同样也可以是警察,是严酷执法的。
用户心态——不同的角色下,面对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心态。
用户行动——行为、语境、描述。
用户触点——活动范围、活动半径、出入场合。
这个模型很复杂,如果真是展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了。
而且,有些属性对设计影响非常有限。
大家只要重点关注用户特征、用户角色这两个点,男女性别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年龄对不同事物,也会不同的认知。
这些东西我们只要通过对他们分析,很容易找到他们的视觉认知特征。
而对视觉特征的提炼需要用到另外一个模型——情绪版模型。关于这个模型,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进行大量的解读,大家可以找相关文章查询就行。
做个小总结:任何事物,必须符合目标群体的认知,设计才会被理解和接受。要符合哪些认知呢?通用认知和个体认知。
03-3差异化
差异化这一点,换个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词汇,叫做创意。
为什么要做差异化?
人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会失去感知能力。【案例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紫牛理论
见过10只奶牛以后,你就会习以为常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了一头紫色的奶牛,你的眼睛一定会为之一亮!这也正是紫牛所揭示的真正含义:平庸总是导致失败,创新才是商业竞争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平淡。
消费者每天都要在市场中面对千篇一律的产品——就像普通的黑白花奶牛一样,但是你可以肯定,只有紫色奶牛才不为会被人遗忘。
在紫牛理论中,赛斯·高汀详细阐述了“紫牛”作为新的市场营销法则的理念——唯有让产品成为本行业中的紫牛,才有可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才有可能在不消耗大成本的广告运作下使企业扩大市场规模。正如紫牛在一群普通的黑白花奶牛中脱颖而出一样,真正的营销应该是让人眼睛会为之一亮的、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恰到好处地引向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门艺术。
我们会本能的拿筷子,甚至我们吃一次饭都不会感知到筷子的存在。
我们用键盘或者手机打字,我们也感知不到键盘的存在,这就是习以为常的结果。
这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是好事,因为可以降低我们思考难度。
但是对于设计来说,可不是好事。
因为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刺激用户感知来促进用户行为。
为什么我要用差异化,而不是用创意来做衡量指标呢?
因为创意这个词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而且涵盖范围过大。
而差异化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不同,作出不同的东西出来。创意的本质就是作不同。
工作前几年一直被创意这个词纠缠,一直到读到《与众不同》这本书,他里面对营销的分析,提到一个概念就九大差异化,我觉着这个词汇用到设计上,也非常合理。
设计当中所能涉及到的差异化,我总结出来只有六种。
设计的六大差异化——板式、字体、色彩、元素、空间、光影。我们所有的创意,基本就是六个点的创意。当然可以有大形式创意,可是拆分到细节依然只有这些。
04-结语
好了,我们最后来做一个总结。
1、设计无法进行评判的原因是——缺乏评判指标。
2、设计的评判指标是什么——目标达成、符合认知、差异化。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论点,如果做笔记的话,大家只需要记住这两句即可,文章,都是在解释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以求得把自身的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
设计走完这三步,设计的结果最低限度一定是一个可用的方案,不会是一个错的方案。不过设计因为本身所涉及的设计方法千变万化,因此设计中,多稿件输出是必然的结果。
这套方法论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找对路线,保证稿件正确性,和理论支撑性。因此希望大家客观对待。
并非靠一套方法论,就能药到病除,方法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作者:孟豆豆-[以商业策略解读视觉设计] | 微信公众号:孟豆豆设计商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