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莉阅读笔记第284/ 365天
今日阅读《思考,快与慢》
[美]丹尼尔·卡曼尼 著
胡晓娇 李爱民 向梦莹译
第1部分:系统1,系统2
第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一、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许多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这些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总是伴随某种规律出现,有可能是两者同时出现,也有可能出现时间只差那么一点点。
随着这些联系的形成和加强,联想概念的模式逐渐展现出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结构,这一模式还将决定你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
1.惊喜。
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惊喜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它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得到什么。
一个插曲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不那么令人惊喜了。
2.常态理论。
我们见到的第1件非正常事件有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惊讶,然而,第2次再见到非正常事件,我们就会提取对第1次事件的记忆,两件事联系起来,看起来就似乎合情。
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觉察速度是惊人的,觉察过程也是微妙的。
对于很多事物的常态我们都有认识,这些常态,给我们提供了背景知识,使我们能够觉察到反常现象。
系统1理解语言,也了解分类标准,它能辨明那些貌似正确的价值,也能廓清那些最具典型事例可能出现的范围。
二、因果关系。
系统1可以在无意识下的找到前后事情的因果联系。系统2这个有意识的自我,在接受到这个主观理解后,也接受了这种因果关系。
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对事情发生所知有限,但我们的系统1会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断组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
例如:当你读到这个句子:“在北京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小张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当你读了这个句子,你一定会认为,“扒手”这个词比“景色”这个词,与该句子的联系更加紧密,尽管后者在句子中出现了,而前者却没有。联想连贯性原则告诉我们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过去人们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即我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反复观察,推断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因果关系。
比利时心理学家米乔特认为,我们能像“看到”颜色那样直接看到因果现象。很多实验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会将许多事件,及其是续发事件看做有因果关系,而续发事件一旦发生改变,他们就会觉得惊讶。我们显然从出生时就对因果关系有感觉,当然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依存于理性思维,它们是系统1的产物。我们生来就长于意向性归因:一岁以下的婴儿能辨别欺凌弱小的人和受害者,不管他们去抓什么东西都知道要走最近的那条路。
人们总是很不恰当的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统计思维,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
我想到:
孩子善于观察,他们总是将各种事件与自己相关联。例如父母吵架,他们会归因为自己不够好。但其实这件事跟他并没有实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