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外出路上,小朋友很诧异地跟我说:“妈妈,李雷说他老师布置的作业居然是跟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说完,他还夸张地张大嘴巴,表示太不可思议,太吃惊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老师对构建好的亲子关系很用心的努力,是很别致也很有建设性的作业设置呢。
倒也是的,对一个天天听着爸爸妈妈的“我爱你”长大的小朋友来说,他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早已是情之所至的下意识表达,几乎形成条件反射了,完全无法理解这竟要作为一项作业去完成。
而对于年长一点的人来说,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说出这句话,甚至连写出这句话都会觉得别扭,首先是因为没有那样的社会环境,其次是没有这种家庭氛围,大家除了必要的日常琐事的交谈外,可能连话都很少讲,更不用说情感交流或者说“我爱你”这样的“肉麻话”了。
很多人这样长大后,便成了麻木的大人,不再跟父母有什么情感链接,也不太懂怎么跟子女有情感链接,慢慢地,跟亲人之间就没什么深层次的交流了。
时间久了,本是亲密无间的至亲,缺乏了情感的表达和深层沟通,也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某天,一位忘年交发了好几条语音信息来,跟我说了一大段话,想请我给她儿子写封信,来表达三方面意思:一是儿子很孝顺,把她照顾得很好;二是儿子工作上应酬太多,常喝酒对身体不好;三是趁现在还算年轻赶紧生个二孩。她觉得说过很多次儿子都没有听,还是写封信来得正式一点。
她思路非常清晰,口才也很好,我很纳闷:为什么不直接给儿子打电话或见面跟他一起吃个饭,坐下来好好聊聊,把跟我说的这些话都直接说给他听,这样不是更好么?
或许,仅仅关心吃喝冷暖的亲情,到底是输给了代沟、认知差异及很多无法言说的现实吧!
对于忘年交说的情况,我的理解是:
一、既然说过很多次,他没有照着做,一定不是因为采用的形式不够正式,而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以写信的形式告诉他,他就会照做的。
二、工作上的事情,他自然会有打算,一个懂事孝顺的男人在这个年龄段,去应酬去交际,一定有他自己的长远考虑。
第三,要二胎这回事,如果他想要,他会和媳妇儿沟通,那是他俩的事情,到现在还没要,就一定是他自己或者他媳妇不想再要了。
第四,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他足够惦记老母亲,知冷知热地,老母亲提醒的话点到就可以了,说多了于他也是压力。
做母亲的,总是想百般叮咛,把万千牵挂寄放在子女身上。可令人无奈或伤感的一点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目送,是必然存在的,子女长大后,或许再也不会如他们小时候那样跟父母亲密了。
能做的唯一一点,大概就是在能亲密的时间段里,尽情地亲密;能说“我爱你”的时候,多说一些;能彼此理解陪伴的时候,不要用来生气抱怨指责。此后,彼此关爱祝福理解且不干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