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第一章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这一章以方便我这个生物差生理解的语言,首先介绍了物种、属、科的概念:

·物种:同一物种会彼此交配,并能够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举例,马和驴交配生下的骡子,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故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属:同一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豹属,人属等。

“我们所属的人科不仅成员众多,而且还特别吵闹,那就是一堆巨猿”不管怎么进化,骨子里还是吵闹。

因适应环境来生存的需要,人类进化出了几个不同的物种: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东亚的直立人,印尼爪洼岛的梭罗人,弗洛里斯岛的侏儒人、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

“从整个历史来看,过去多种人种共存其实是常态,现在地球上只有‘一种人’,这才是异常”。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种族歧视和美国的霸权主义.

人类的独特点:

大脑:大脑容量变大。“庞大的大脑也是个庞大的负担。”大脑的能量消耗大,导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其次时肌肉退化萎缩,因为把肌肉所需的能量拨给了大脑的神经元(生动的类比:就像政府把国防预算转拨给了教育)。

直立行走能力:由四肢行走进化为直立行走,双手用来做更精细的任务。但这种进化导致现在人类只得面对背痛、颈脖僵硬。对于女性而言,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让臂部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于是,自然选择让生产提前。与其他动物相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早产儿难以养活,就需要更多人来帮助母亲一起抚养,于是又有了社会关系(社交技巧)。此外,由于人类出生时并未发育完全,可塑性非常强。不像猫狗等其他动物,出生没多久就能自行觅食。

直立行走的影响


*这一段,我看了许多遍。人类婴儿的可塑性毋庸置疑,我一直坚信后天的影响大于先天性的。而父母对孩子的抚育、以及孩子周边的其他人和环境,对孩子之后的成长也十分重要。

*但说人类是早产儿这段,如果把动物年龄换算成人类的年龄,比如一岁的猫相当于15岁的人类,那出生6周后可以自行觅食的猫,其实已经相当于一岁多的人类了,一岁多的人类好像也可以自己拿勺子吃饭了。

人类在食物链的地位变化:由中段跳跃到顶端。

“我们在不久之前,还是草原上的小可怜,整天充满恐惧和焦虑,但这也让人类更加残酷和危险”。

火的使用让人类能吃的食物种类更多,所需的进食时间减少,消化时间也减少,缩小牙齿(食生肉需要有锋利的尖牙)、减少肠的长度(肠道运作需要的能量又能转拨给大脑了,大脑进一步增加容量)。

混种繁衍理论和替代理论,我更偏向于二者相结合。但看数据结果,替代理论是更有说服力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