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都市环境里的人现在比较少看到美洲大蠊,看到的以德国小蠊居多。早年我所居住的日式房屋,通风不错,在房子里走动的或夜晚飞进来的都是美洲大蠊,虽然从书上知道有一种著名的家居害虫“德国小蠊”也分布在台湾地区,但我从未看过它,以为那个记载有问题,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观光号火车上我第一次看到德国小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看到德国小蠊的机会越来越多,看到它的地方尽是近代化的医院、五星级饭店或豪华餐厅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小蠊已成为常见的蟑螂之一,在都市公共场所看到的大多是德国小蠊,到了乡下才能看到美洲大蠊。
关于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势力的消长,有人说是因为德国小蠊的生活史较短,一年可以完成二至三个世代,而美洲大蠊完成一个世代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此德国小蠊可以以量取胜。但这种说法我认为只对了一半,因为德国小蠊与美洲大蠊在发育速度和繁殖率的差异,并非最近几十年才出现。它们的原产地都是非洲,因此抗寒性都不好,德国小蠊的耐寒力还比美洲大蠊差,温度在20℃时,德国小蠊几乎不活动,美洲大蠊虽然发育变慢很多,但仍可以活动。从这点考虑,就可以掌握到另一半的答案。
德国小蠊在通风良好的日式房子,夏天过得还好,但冬天台北的雨季相当寒冷,日式房子就不再适合德国小蠊生活了。观光号列车及其他近代建筑物因为有中央空调,无论夏天、冬天,温度都维持在25℃左右,让德国小蠊得以快速地发育及发挥更大的繁殖力,而取代了美洲大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起飞,高楼大厦林立,中央空调系统已渐普遍,室内温度已不易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而变动,让德国小蠊终年能在稳定又舒服的环境里生活并繁衍,繁荣的声势自然凌驾在美洲大蠊之上。
虽然这两种蟑螂都是人人追杀的家居害虫,但换个角度来看,德国小蠊猖獗,表示该场所的近代化,而常见到美洲大蠊则反映该地区仍保留一些自然条件。
其实两种动物间,哪一个占上风,哪一个处劣势,决定种间竞争的趋势时,要考虑的层面很多。以小孩感兴趣的问题“狮子和老虎打架,谁会赢”为例,从形态学及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体型大小、肌肉,尤其攻击对方所用的上、下颌肌肉力量,两者不分上下。但从生态学的立场来考虑,输赢决定于打斗时的条件。例如狮子生活在疏林、草原,由数只雄狮形成一个狮群,是唯一成群生活的猫科动物;老虎则是在深林里活动的独行侠。若在有些障碍物的场地让它们单打独斗,老虎赢的可能性较大,相反地在空旷的地方打团体战,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因此,狮子和老虎,谁强、谁弱,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下结论,往往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互有因果,而这正是动物学研究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