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术大概发韧于隋唐,至宋达到全盛,元明二朝基本是持续前朝发展,而,到清代形成大成时期。只可惜,可能受历史上的文字狱影响,很多民间测字绝活在清朝基本绝迹,就书籍流传方面好象只留下了三四部书: 《测字秘碟》、 《拆字部汇考》、 《字触》、 《字触补》,其他大概分散于私人笔记里,至于测字的其他实战秘诀可能就在民间易人的脑袋里了。纵看测字历史,其书籍的流传,无非是两条线路走到现在:
一是以实际例子的记述流传下来,多数分布在文学笔记里,且测理交代的都不太详细,今人读了虽然会拍案叫绝,觉得很奇准,但是,也只是瞎喜欢,看不太透背后的理法,所以这一路线虽然能开阔眼界和思维,但是,抽不出测字术中“百分百”的框线。另一路线是测字理论著作,实在是少之又少,最经典的大概就是《测字秘碟》和《拆字部汇考》(也是邵康节先生的《梅花易数》部分),而这两部著作,即使作为不懂易学的人,可能初看起来似乎也能明白,其实不然,余总觉得这些书里的理论只是核心梗概,有“传书,不传诀;传诀,不传法”之嫌,且略显零乱。这些理论十分有必要靠今人去用实例征验,谁能去征验呢?可能就是今日深研测字术,且有大量实战经历的人来实现。今人学易多侧重于命理、六爻,或者是堪舆、相术,或者是奇门、六壬等,可能今日玩点测字,明天玩六爻,后天再玩玩命理,再看看很多人都玩风水了,也去玩玩,这样一来,难以深入下去,更谈不上完善古人的东西了。因为玩的不深,所以,总会把测字当成小道,而测字先贤们的著作里又没有流传下来象六爻、命理、风水、奇门、六壬等那么多的著作和系统完善的理论,而今人简单看了点测字书,加上点灵感随便玩玩,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稳、准、全”的预测心得,其实,这也证明了测字术“上手易,精通难”的道理,所以,大家玩着玩着都放弃了,这就造成了大家都默认了“测字是小道”的观点。再看各种预测术,惟独测字之术没门派之争,也不乱,只是缺少“更稳定、更精确、更系统”的预测体系,这是空白。若能在这些方面能得以完善,集前贤而为大成的话,可能必将改变“测字是小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