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爱的名义行恶,多发生在亲人之间。恶性事件有精神伤害,有身体伤害,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是为他好,我爱他,所以才这么做。
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个时间最常见的谎言之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因此受伤或伤人。
帕萃丝. 埃文斯,在外人面前有礼貌,尊重对方,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迷惑吗?
B
有这么几句话,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为什么那些控制者本人也会生活在焦虑与恐惧之中,他们最害怕什么?”
“制度化的控制是怎么回事?”
“不管是谁,大多数有控制欲的人,一旦清醒都万分震惊。是什么在阻止他们改变?”
C
前些天,听一位长辈两个小时的独白,全部内容均是儿女的不争气,不理解自己,不会处理各种事务。我震惊了,没有一句肯定的话,哪怕有一句,也仅仅是作为铺垫,后面半句一定会有“但是”的转折,重点仍旧是孩子做事心里没数。我几乎可以推测出她女儿的心情:无助、困惑、压力、烦恼;儿子也会被这些情绪包围。
埃文斯说,生活中的小矛盾,影响人类生存的大暴力,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因此,我们要认清,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太都是支配和控制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如潜意识中的冲动。
D
有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却欲罢不能。有的无意识行为已经是罪恶了,比如911事件中的恐怖袭击者是宗教极端主义者,他们相信神的旨意,不认为自己错。
听,“自找的。”“活该” ,这些生活中的常见语言,不检讨自己,反而将辱骂和暴力归咎于受害者。
E
为了让孩子不哭,而动手打他。这样的事情你做过吗?
这样对待孩子,会破坏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
1、侵害者认为自己的强制行为是必要的,正确的。
2、反对他人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结果却适得其反。
3、反对他人的行为来自于对事情的曲解与无知。侵害者几乎都认为他们很清醒,很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F
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不去理解或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做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即使他本来的目的是想帮助人。
G
我是谁?
认识自己是一项技术活。
你要描述自己的时候,你会用“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是这么想的...”“我会这样做...”
在这个定义自己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经历更多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观点,看更多的书,你将更加了解自己。
随着生活的变化,大多数人都在塑造自己,自我认识也一直在改变,你需要对这种认识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我一起很害羞,现在不害羞了。”
在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塑造着自己,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未知的心理因素,这个看不见的因素的就是精神边界。
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功能:感觉 知觉 直觉 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这些功能消弱时,就会发生人格分裂。而很多存在这些功能障碍的人,是受到了分裂教育形成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心理扭曲造成的。
请记住,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一对母女的对话。
“你要哪种冰激凌?”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些。”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几乎每次都吃香草的,换一种吧。”
“不,我就想吃香草的。”
仔细看看这对母女的对话,你会发现他们的沟通出现的对立。妈妈并不管女儿的兴趣,她的动机是好的,希望孩子换个口味,但实际上,她在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女儿内心的想法是自己的选择,妈妈不断否定,妈妈说的才是对的,其实那是妈妈的臆断。她明白了,真实的自我想法不被妈妈接受。
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对话,父母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不断用自己的想法替代孩子做选择。长此以往,父母们还会认为孩子不会选择,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岂不知,在一次次,一天天的日常交往中,父母们不断否定孩子的想法和选择,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是错的,父母的决定总是对的,哪怕是反抗,结果还是按照父母的选择来。到了有一天,孩子不会或不敢选择的时候,父母们又开始大发脾气,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如此一来,以爱的名义控制和矮化孩子成功了 ,可是,孩子却面临着一次次的失败。
而对于大多数时间处于失控状态的人来说,自我认识都很差。他们试图控制别人,做出反对他人的行为,他们侵害了对方的精神边界或身体边界,或者两者都进行了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