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喜欢,这就是逻辑。————小城雨田
D.Q.麦克伦尼,这类书籍是不看的,因为烧脑,除非好奇心大过烧脑度数,或者有必要看,显然是后者,书从朋友那儿看到,便借了过来,因为需要加深一下逻辑学的印象,第一遍看完,也就三四天吧,没有特别的印象,只有与高中数学类似的“与或非”,仅仅依靠这些是没有办法展开导读的,或许说完成一篇文章,有必要再复读一遍,如果可以顺利书写的话。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
2:事物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a:事物 b:事件
两者都是客观的,存在于公众领域。
⑴ 直接实地考察⑵间接(可靠)打听
3:正确的观念忠实的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错误的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外去表达。
4: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
5: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6: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7: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a、 说完整的句子:避免婴儿式的单词。
b、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c、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有些场景是为了语气特性,但容易带来歧义。
d、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术语与大白话的关系。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选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9、避免闪避式语言:将一个罪恶的灭绝人类的计划叫“终极方案”
a:欺骗听众
b:扭曲使用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10、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a、本体真相:存在
b、逻辑真相: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a、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
b、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注:没有纯粹的变化,变化都是事物的变化,变化中的事物仍然属于事物的范围。
c、充足理由律(因果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d、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是那样。(⑴、小明是男的。 ⑵、小明不是男的)
注:1、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2、基本原理不能被证明
2、灰色地带及人位灰色地带
a、定义: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
b、灰色地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c、负面只有在正面已至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3、万物终有其根源
a、找到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b、没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4、原因往往是一系列的,对于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5、区分原因
a、动力因: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的状态。
b、目的因:行动的目的
c、材质因:组成事物的具体材质
d、形式因: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e、……
注:可以确认的原因类型越多,我们对事物理解得越深刻
6、定义术语分两步走
a、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
b、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例: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正义是一种社会美德,通过正义,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其所应得的一切。
害怕是一种情绪,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
7、直言命题。
最优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真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8、普遍命题
条件:a、它所陈述的事物是真实的 b、适用于整个类别。
形式:a、全程命题:它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例:“所有的、每个”
b、特称命题: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例:‘一些’
第三章、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小城雨田
201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