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敌意的坚决
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
——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差不多一半给我来信的读者,以及许多来找作者求助的来访者,一开始的焦点总在别人身上。
例如,他们会问,怎样可以帮到我的父母呢,我的配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的孩子真让我头疼……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确会认为,我的痛苦是别人所导致的,如果这个人改变了,我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还有一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表面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做到对别人说“不”,别人,尤其是重要的亲人将他们的某些东西加给我们,我们不舒服,但却难以拒绝。
当不能拒绝别人的事情发生时,会有一个矛盾。一方面,如果你接受了亲人的这些东西,你会难受;另一方面,如果你拒绝,你会觉得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甚至离你而去。
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温和而坚定,对这个原则,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另外一个术语可以描绘——“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突出了“非敌意”,即无论你怎样,我都不会有敌意产生。
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甚至理解起来都不容易。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曾连续三个晚上在梦中,自己对自己不断讲解什么叫“不含敌意的坚决”。从梦中醒来后,会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继续很自然地进行思考,但这种思考,没有任何努力的成分。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作者对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有了更深的体会。
威胁,人际关系中无处不在的毒药
要理解“不含敌意的坚决”,关键是“投射性认同”,也即我曾屡屡提到的“自恋幻觉”的游戏。
概括起来,这个游戏是一个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两部曲会出现。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种矛盾呢?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事就会难受,而拒绝对方又会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当强迫自己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时就会感到难受。但是,因为对方发出了C的威胁性信息,我们也会接受到这一信息,尽管对方意识上未必发出,我们意识上也未必意识到这个信息,但我们的潜意识会捕捉到,而我们的身体会有反应。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的三部曲,这个三部曲在自己最在乎的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有多个朋友和来访者的三部曲是“可怜”,具体说来就是“我好可怜,你不关心我,我要疏远你(或我会让你后悔,或你不是好人,等等)”。
一开始,这个三部曲很容易奏效,尤其是女性。因为,当女性显得楚楚可怜时,男性会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所以很容易建立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方会越来越不愿意继续可怜她,而她也会觉得男方越来越忽视自己,于是这个关系就越来越脆弱了。
从男方的角度看,他渐渐发现,自己的行动好像被限制了,自己只能用一种方式对待她,假若换成其他方式,她就会不高兴。为了让她高兴,他愿意做很多努力,但他越来越觉得没有自由,最后他会感到很厌烦,一看到她的可怜样就会忍不住有怒火产生。
从女方的角度看,她对自己的逻辑很执着,这种执着不仅是思维上的,更主要是感受上的。她的确觉得,只有当自己被呵护被照顾被安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男方是爱自己的,而换成其他方式,她似乎都没有什么感受。
结果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男性越是觉得厌烦,越是觉得想逃离,女性就越是担心失去这个关系,这时她就会对“我很可怜”的游戏更为执着。于是,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我很可怜”的游戏推向极致,如生病,甚至发生一些灾难,好让对方可怜自己。但这时,男方常常已是厌烦到极点。这个关系随时就可能会断裂。
这的确是一个两难境地。作为男性,他会发现,如果他继续可怜她,自己会难受,如果不可怜她,她会不高兴,会生病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灾难,尤其令他担心的是,她好像会离自己而去。
这样一来,他就很难不玩这个游戏,因为一旦他决定不再配合,往往就是关系结束之时。
不过,很多时候,“我很可怜”的女性未必给男性这个机会,她们会不断制造“我很可怜”的处境,而只要男性有几次忽视了她,她就会主动结束这个关系,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不让对方的敌意刺中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三部曲,譬如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否则我会离开你”,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性感,你要为我激动,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等等。
如果你遇上一个“我很强大”的吓你跪下来,你要么会产生恐惧,要么会产生愤怒,要么这两者同时存在。总之,他的威胁性信息会激起你很大的情绪反应。设想,他的威胁是10分,那么你的情绪反应也常常是10分,不管是恐惧还是愤怒。恐惧意味着你彻底被投射了,而愤怒意味着你把他的投射彻底反弹了回去。
也就是说,他投射来的10分的敌意,也激发了你的10分的敌意。
但有没有可能,你没有敌意产生呢?
被人用枪指着头,这种挑战太激烈了一些。换一些简单的情景,设想你遇到一条哈巴狗,它在向你狂吠。狂吠,自然是一种敌意。那么,你可以不对这种敌意产生敌意吗?
很多人难以做到,我经常见到,有人对向自己叫的小狗产生强烈的愤怒。但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他们会对狂吠的小狗微微一笑,他们知道,这条小狗根本威胁不到自己,是它自己在瞎紧张而已。
那么,情景更进一步恶化呢?现在是一条猛犬在对你发出低沉的吼声,你会如何?
作者有一个好朋友,她尤其喜欢大型犬,每当见到大型犬时,她会喜不自胜地走上前,抚摸它们,抱它们,和它们说话。好几次她这样做时,我都会担心,但结果每次都证明,那些看起来不好惹的家伙都和她处得很好。但是,它们只是对她这么友善,如果我接近它们,它们还是会很警惕,甚至发出威胁性的声音。
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心中对它们没有一点敌意,结果她的善意驯服了它们,而我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心中对它们有敌意,所以也唤起了它们的敌意。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它们有一点敌意,作者心中也会有敌意,而这会接着唤起它们更大的敌意……
每天给心灵片刻的宁静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
在这样做时,我想,你一定会发现,你真的是在追求分裂,追求一个爱憎分明、有强烈对比的爱恨情仇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样子,这个世界真的看起来是爱憎分明、充满着强烈对比的爱恨情仇,我们有无数杯像毒药一般浓烈的茶可以大喝特喝。
但你可以从你自己开始,至少先将你的心,随即是将你的生活,尤其是你的亲密关系,变得不那么浓烈,真的可以和你爱的人一起喝一杯淡淡的茶,品出其中非凡的味道,那时你会感叹:这就是生命!
把目标交给潜意识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我现在认为,宇宙或上帝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的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给自己放“精神电影”
设立目标后,除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可以自己做些什么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马尔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建议,我们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电影”。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相关练习,而且越详细越好。
实际上,播放“精神电影”已成为很多体育训练的办法。美国学者就篮球运动做过一个实验,一部分人通过实战练习投篮,另一部分人通过想象练习投篮,而经过相同时间的练习后,结果发现,两批人的投篮成功率不相上下。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教练亚历克斯·莫里森写了一本书《不练习就能打好高尔夫球》,书中介绍:莫里森让客户坐在一把舒适的椅子上,放松自己,观看正确的挥杆动作,并就7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讲解示范。客户什么实际练习也不做,只需每天花5分钟,肌肉松弛地坐在椅子上,进行想象练习。几天后,客户打出了标准杆数9杆、9洞的成绩。莫里森说,他的办法的关键是“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的清晰‘心像’”。
“精神电影”这一办法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一名即将上考场的学生,可以在看了考场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想象自己如何在考场上答题,越细致越好,这会非常有效地消除考试焦虑。很多考生在中考或高考时丢三落四,这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改变,具体就是想象自己带着所有必需品去考场,并在想象中进行检验。
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