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禀
之
气
经过先秦诸子对天命的讨论,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命运的认识逐渐成熟。东汉王充的自然定命论,为个人命运的探求提供了明确的切入点一“初柬”之气。那么,如何来刻画这个“初禀”之气呢?此时,作为历法纪时符号干支系统正逐步确立和完善,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 则完全进入了官方历法,它为刻画自然之气的运行状态提供了表述和分析的手段。
本章介绍作为命理学描写工具的干支符号系统,它的形成以及它的使用。
历法上的干支
符号
天
干
地
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相传是四千六百余年前黄帝时代的大挠氏所创。国干支的原始意义,指的是树干和树枝。“干”,古人最初仅用来纪日。每天的计算以日出、日没为准,日出一次就是天,所以“干”又叫“天干”。天干有十个,按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样,用十个天干纪日,正好为一旬。
“支”,最初是用来纪月的。每一个月是用月亮的盈亏来计算,月亮盈亏一次,就是一月。地支有十二个,古时也称十二辰,按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于是,十二个地支正好跟一年十二个月相配: 正月建寅,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
这里跟“子”相配的月份是十一月,而前面地支的序列却是从“子” 开始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周朝的历法据说是以十一-月为岁首,[1而定正月(寅)为一年之初是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的。从阴阳属性上看,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支”又叫“地支”。
然而,单凭十个天干来纪日,则每个月可能有三个天干相同的日子,这就不易辨别了。于是,就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按次序搭配起来的办法来纪日期。这就产生了“干支纪日法”,也叫“甲子纪日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按序组合的一一次循环,即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终了,天干循环六次,地支循环五次,共有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表3.1 六十甲子表
干
支
纪
年
纪月 纪日 纪时
【图片1】甲骨文六十干支
在中国历法史上,用干支纪日出现得最早。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看,干支在商胡中叶已经普遍使用了。根据现存文献资料,连续的干支纪日,至少从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前722年)二月己已日起,二直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 年)为止,从未中断,计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
至于历法用干支纪月和纪时,都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上文已经提到,汉武帝太初元年首创太初历,用夏正,以建寅月一正月为岁首, 用干支纪月。同时,也用干支纪时。
在远古时期,一日的开始是以日出算起的。夏朝以平旦为日始,殷商以鸡鸣为日始,到了周朝,才以夜半为日始。一昼夜为一日。殷商武丁时,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分为十段;周朝则分为十二段。汉太初以后,就用十二地支来标记这十二个时段或十二个时辰了。
古人又把每个时长分为八刻,一路夜为九十六刻。清初后引用西法,把任度分为2小时这样个时联就等于2小时. 每个时展有了机。正之分比如于时为院2点至理日凌是1点于是, 23点0分为子初、0点0分为子正。每时等于四刻,每刻遂等于15分钟。
用于支纪年出现稍后,中国古代先有“岁星纪年法”,后有“太岁纪年法”,可以说,它们是“干支纪年法”的前身。古代人认为,木星是12年运行周天,故把它叫做“岁星”。于是把它所在十二等分黄道一周的十二次名,作为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然而,木星绕天一周并不是正好12年,而是11.86年。顺次推算,与实际天象不符,每隔83年就会有一次误差。于是前文曾提到过的西汉末刘款,提出了“超辰法”, 就是以144年间岁星运行的次数为145次。据此,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干支甲寅,按照超辰法应该“超辰”为乙卯。但是刘歆已死,当年朝廷没有做任何改动。从此,纪年法就与岁星的实际运行脱钩了,仅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这就是所谓的“干支纪年法”。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认为太初历讹差太多,颁诏使用新制四分历,开始以六十干支纪年,谓之青龙一周。此历法也称“后汉四分历”。
由此,干支符号全都正式进入官方历法,直沿续至个, 没有问断。
干支符号
模型
干支
与
阴阳五行
如果天干、地支如同1、2、3、4那样,仅是一个个数字的文字表述,那么,由干支符号组成的年、月、日、时的八字结构,也仅能表述前后相续的时间序列,并不能通过它们来了解“气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态。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天干、地支还具有阴阳和五行的内涵,这就为对气的运行状态做出描写,开启了门户。
其实,在上古充满迷茫和智慧的岁月里,作为历法符号的干支已经被兴起的阴阳五行思潮所浸润。从春秋时期人的姓名里有五行相生的含义来看,天干跟五行在那时就已经匹配起来了。《左传》里有占星家梓慎关于宋、卫、陈、郑四国大火灾的一番议论, 从中可以窥见,大概鲁昭公之世(前541-前510年),在天文学方面干支跟五行的配合已经有所应用了。
到战国初,在《管子》里,干支开始充当五行的符号。在战国末《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宇宙图式里,十天千已经齐整地进入了五行体系。,到了汉初《淮南子》,则加上北斗斗柄所指的不同方向(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来配月份。“这样,十二地支也就正式进入了当时的宇宙框架,而且干支跟五行的匹配也系统化了:
甲乙寅卯,木也;
丙丁巳午,火也;
戊已四季(辰戍丑未),土也;
庚辛申西,金也;
壬癸亥子,水也;
在两汉,随着人们对统一的宇宙图式的探求,天干地支已经完全汇融于阴阳五行体系中了。
此时,干支排列的先后次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已包含了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包含了万物由萌生而少壮、而繁茂、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整个运演过程。对于干支序列所表示的这类意象,《史记.律书》、《汉书.历律志》都曾作过较详尽的描写,于是,作为历法符号的干支已俨然成了阴用五行的具体代号,无怪平不少前贤误以为干支打从开头起就是跟着五行来的。
干支符号
模
式
干支符号系统跟阴阳五行的融合形成了干支符号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表示阳: "—"表示阴):
表3.2 干支符号模型
比如,天干“甲”,阴阳属性为“阳”,五行属“木”,方位为东方;天干“乙”,阴阳属性为“阴”,五行属“木”,方位也是东方。天干“丙”,阴阳属性为“阳”, 五行属“火”,方位则为南方。再如,地支“寅”,阴阳属性为“阳”, 五行属“木”,方位为东方,四季属春,为正月。余皆以此读取。
这个模型不仅有时间的信息,同时也容纳了空间(方位)的内容。”飞的出现,使阴阳五行理论公式化了。
天干地支符号原先就有标记时间的功能,现在蕴涵了阴阳五行的信息,这样,宇宙间在时间序列上出现的气的运行变化状态,就可以通过干支符号排列所具有的阴阳五行的内涵而显露出来了。
@雨霖,一名专门研究命理的后生。
愿你晴天悦晴雨天悦雨
图文自拍/网络
侵权联系/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