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有点沉重,其实一点不过分。
临近中考,小学升初中,初中考高中,都集中在6、7月份交替的这段日子。心慌缭乱的桑拿天,再加上家有考生,对父母来说,仿佛是掉进了蒸笼,真是火急火燎的。
这不,同事刚诉完苦,说孩子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后天就考试了,大清早,孩子就跳着脚说“什么都不会”,小孩都这样,就是玩心大。可眼看考试临近,当父母的也不能听之任之,就像种庄稼,还不是希望有个好收成。安顿不好,孩子猴急;考试不理想,我们作父母的也是脸上无光。算是临门一脚吧,我们总要在考前加紧辅导孩子两天。
考完试也是一种煎熬,孩子们反倒是不怎么在乎了,家长却天天心急如焚、翘首以待,成绩怎么样?真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儿。
昨个有个同事听说升高中的成绩要出来了,专门请假在家静候佳音。现在都是在网上公示,时间一到可以查阅,一目了然。结果,孩子成绩很理想,一家人像过年似的。心里真的很敞亮,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孩子大了,每取得一份成绩、获得一点进步,都是值得我们点赞的事儿,他们真的是我们的骄傲。
前一阵子,和同事闲聊,说起家庭,都感到很无奈。心里明镜似的,感觉照顾家里的太少,每天除了上班,回家就剩下睡觉了。对于孩子的关心几乎为零,假如哪天孩子因学习不好,人生受挫,事业无成,我们作父母的真的会后悔一辈子,“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淑,母之过”。更不要说照顾父母了,能在逢年过节里,去看看老人,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看着同事脸上透出淡淡的伤感,我真不忍心打断她,是在说,又像是一种忏悔,但我的心里也是酸溜溜的,我何尝又不是呢?
当听同事说到“我们又不是做什么大事业的,如果真是事业有成,倒还值了”时,我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参加工作二十年了,可曾这样扪心自问过?
有应聘的总是在上班时间和作息上进行讨价还价,焦点无非就是需要“接送孩子”,周末在家“陪陪孩子”,看似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你仔细想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还真是百年大计。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有多少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可是那个年代“幸福家庭”的真实写照,追求的品味是低了点,但家庭团聚其乐融融。记忆里,偶有远行,也就是冬天时,父亲“出夫”,去外地修建水渠、挖水库等,但是春节前就都回来了。就是这种短暂的“别离”,在今天想来,我心里还是有一种挂念、一种痛,不谙事务的自己还曾怪罪父亲,其实他就是想多挣点工分,让家里日子宽裕一些。
现在到是好了,很多家庭还人为的把孩子“隔离”开,早早地就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初衷可能是想让孩子成绩更优秀。但对于年龄尚小的他们而言,这未必是好事。对于一个人的教育来说,家庭传承的是孝道、基本伦理和割舍不断的情感教育,很多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出现叛逆乃至犯罪,家庭教育的缺失值得考虑。
现在几乎是全国人民玩网络,大家都是“低头族”,有空看手机也不愿和孩子交流。我们小时候放学后就是做作业、干家务,现在的孩子放学就是看“灰太狼”、玩游戏,做作业都是捎带的事儿。老师检查作业、家访都上“APP”了,我们的工作也是办公自动化了,工作越来越轻松,心情却越来越沉重。离小康生活是越来越近,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单调乏味。小时候,父母没事了就带我们串门、走亲戚;现在,我们没事了,就催孩子学习、拿孩子说事,实在不行还揍一顿!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去接送、照顾,还自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稍有差池还不乐意,怨声载道。岂不知“天伦之乐”可不能走样,你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强加于年迈的父母,于心何忍?
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时代,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面对生活,或无奈,或艰辛,但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感恩之心,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各人的日子冷暖自知。所以,我们要多陪陪孩子,少年时代一生只有一次,等他们长大了,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对父母再宽容一些,他们的确老了,等有一天,你想喊声“爸妈”,可能都没人答应了。
一天有多少时间你是在家里过的?你把笑脸和问候都给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