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助:
当一个人虽然有能力,可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善,感觉自己有问题,形成自责:别人行,我不行,无论我怎么做都是没用的——这就是无助。
无助导致的后果:
在无助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学校里会觉得别人可以当班长,我不行;在公司里明明自己有能力,却感到无法承担上司交给的任务。
父母应该怎样做避免孩子产生无助感:
多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多尝试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让孩子去体验。要让孩子觉得他是有主导权去决定未来的,相信“相信”的力量。
无价值
如果孩子妈妈说自己没钱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却当着孩子的面给她自己买了衣服,这表示妈妈比自己重要,自己没那么重要,从而产生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没资格去拥有——这就是无价值。
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保持一致,否则孩子就会形成混乱。
家长无法时刻在孩子身边去向周围人解释,但只要父母在力所能及的场合为孩子多植入正面的思维,就能逐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心流感悟
无望:凡事受阻碍,拒绝行动。解决:给予有条件的允许;降低期望值。
无助:我有能力,但没用;别人行,我不行。解决: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给对方机会去尝试。
无价值:我没价值,没资格。解决:家长言行一致。
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价值观是什么呢?从NLP的角度来说,价值观是人做一件事情时的出发点——为了什么目的去做这件事,完成后带给他的好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推动一个人对任何事情是否行动的动力。
促使一个人去行动有两种原因:要么追求快乐,要么逃避痛苦。
拿100万做奖励和被狮子追上就吃掉的痛苦相比逃避痛苦的动力远大于追求快乐带来的动力。
一个人的价值观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孩子的价值观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金钱作为奖励传递的是利益。
价值观是一个人是否愿意行动的动力来源。因此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转移和放大价值观等来驱使对方去行动。
第一个方法是创造价值:
把复杂、枯燥的工作拆分成几部分,逐步完成挑战,或用竞赛的方式增加乐趣。先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享受过程。
第二个方法是转移价值:
将原来的目标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第三个方法是放大价值:把目前做的事情所带来的好处放大。
心流感悟
价值观:推动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创造、转移、放大价值观,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去行动。逃避痛苦的动力远大于追求快乐带来的动力。
做内方外圆的好家长
规条是对某些事情的具体做法,是我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即实现信念、达成价值的方法。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有更好的艺术修养,没经过孩子同意,就送孩子去学钢琴、舞蹈等。父母想让孩子有更好的艺术修养是价值观,后面的做法是规条,规条是为价值观服务的。可是大部分的父母只看到了规条:孩子要多参加一些培训班。
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记得先问自己:
让他这样做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呢?
这是唯一的方式吗?
我是要实现目标,还是要坚持这个方法呢?
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坚持规条而忽略了信念和价值观的人,通常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过分强调原则和理论,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则没有说出来,显得很死板。
第二个特征是有深层的、类似无价值的障碍性信念,不自觉地把自己拒绝于成功、快乐的大门外,会坚持重复一些无效果的做法。
限制性的语言,容易对自我或者身边人产生限制性思维。太多规条或规条过严会使人失去活力,规条太松又会缺乏节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规条,反思哪些规条限制了自己或身边的人。有些人总是相信某些做法一定是对的,虽然他们看起来很辛苦、很努力,但总是徒劳无功。因为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用一句话来解释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信念是方向,价值观是好处,而规条则是方法。
综合起来,把三个概念串起来打个比方: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价值观;
所以要多学亲子知识——信念;
坚持每周上网课、做作业——规条。
当我们想一个人去行动时,要么让对方看到更有吸引力的价值观,要么让对方相信这样做有效(信念),要么提供不同的实现方法(规条)。
心流感悟
规条是对某些事情的具体做法。如果总是认为自己的某种做法是对的,不断重复执行,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固执”是以个人为中心,相信自己是“对的”,屏蔽了外界的声音;“坚持”是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只要是对目标有帮助的声音都可以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