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一般会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基于历史发生原貌的“历史意见”,另一种是基于当下现实需要的“时代意见”。对于明朝的争议人物海瑞,如果从真实的历史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他;但是《大明王朝1566》中塑造的海瑞,从他当老师、当知县、当京官的历程中,映射当下的现实,时代意见战胜了历史意见,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迷恋!
一、当老师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应该说,他是一个不太会考试的人,所以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参加乡试才中举,随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皆名落孙山。嘉靖三十三年,海瑞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同年闰三月,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在那里教学生读孔孟的圣贤之书。
执教期间,朝廷的御史到学校视察,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属下的礼仪,但在学校,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那一刻,两边的人都跪下,唯独海瑞站立,像一个笔架一样挺拔,他因此得了一个外号——海笔架,闻名于世。
海瑞内心知道大家要给御史磕头行礼的潜规则,不跪的原因在于他心目中更高的明规则: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前有周亚夫在细柳营不向汉文帝磕头行礼,后有海瑞面对御史不磕头行李,周亚夫和海瑞,都是懂得明规则,并且能受践行规则的人,值得人们的敬佩!
二、当知县
大明朝廷在浙江改稻为桑的国策受阻,严世蕃派人毁堤淹田,致使淳安全县被淹、建德半县被淹,杭州知府马林远和两县县令都被总督胡宗宪斩杀。此后,严党委任高瀚文当杭州知府,去推行“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裕王一派也要往浙江安插人,王府参事谭纶遂推荐海瑞去当浙江当淳安知县,认为只有他才能阻挡严党在浙江低价贱买百姓的农田去种桑。于是,海笔架走马上任当了淳安知县。
上任伊始,海瑞便被郑泌昌、何茂才下令去处死向倭寇买粮食的淳安县百姓齐大柱等人,他灵活应对,以没有案卷不能行刑为由,救了这些无辜的百姓。随后,又依靠织造局商人沈一石的粮食,以正常价租给百姓改种桑田,既完成了朝廷的国策,也让百姓不至于饿死。
再后来,沈一石案发,朝廷让赵贞吉主审,王用汲、海瑞陪审郑泌昌、何茂才的贪污腐败问题,海瑞一往无前,用他精湛的审讯技术,审出浙江毁堤淹田是严世蕃幕后指使的供词。但是,司礼监和内阁竟然自接把这份供词打回来重审。
海瑞没有屈服,没有被赵贞吉、谭纶的人情说服,也没有被内阁和司礼监的人吓住,更没有被郑泌昌、何茂才改了口供难住,他利用毁堤淹田时其他人证在场的有力证据,证明了郑何二人第二次口供是伪证,然后封存证据,直接传给了内阁!
海瑞本以为,有了这样的铁证在手,嘉靖一定会彻查此案,让浙江的官场动一动,也让严党倒台。结果,嘉靖为了让严党为他赚钱,没有动严世蕃;朝廷为了稳定大局,也只杀了郑泌昌、何茂才,还有几个宫里管事儿的太监,此案就此了结了!
因审理此案有功,朝廷要给海瑞升官做台州知州,但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海瑞心凉了。他提出不要升官,只要做严嵩老家江苏分宜的知县,在这个要求被明确拒绝后,海瑞萌生了退意,向朝廷递交了辞呈,要离开官场!
然而,他能离得开吗?他前脚向淳安县田县丞说要离开,后脚田县丞就安排衙役去向百姓收生丝。在大街上,海瑞碰到差役拿着鞭子抽打百姓,那一刻,他愤怒了,他刚不在一天,淳安就变成了这样,要是他彻底走了呢,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于是,海瑞不会再主动离开官场了,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他看不惯官场肮脏的潜规则,但只要他在一天,他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淳安官场的明规则就多一点,百姓就能好活一天。果然,他在淳安当父母官,衙役们就再也不敢那样毒害百姓了!
三、当京官
借着那种一往无前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海瑞后来先是到兴国去当知县,嘉靖四十四年又来到北京,升任户部云南主事,做了京官!
一到京城,他惹出了事儿。本来前首相严嵩题字的六必居,嘉靖嫌卖酱菜的的店叫六心居,兄弟不齐心,所以给心字加了一竖变成六必居!然而,百姓们都说这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说嘉靖心狠。海瑞为了“正人心而靖浮言”,就对六必居重新解释: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说这才是将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之真义!这是海瑞到京城后给皇帝上的第一副药。
接下来,海瑞尽忠职守地当户部主事。然而,国事艰难,嘉靖为了修朝天宫、玄天观,竟然把朝廷要发给兵部打仗、补发官员欠俸、赈灾百姓的钱挪用了。海瑞被户部派他去给百官发欠俸受大家的责难倒也罢了,然而天子脚下的大兴县居然冻死、饿死了人,海瑞当面看见这样的事情,让他难以接受,也不能再接受!
他知道问题出在嘉靖身上,然而朝廷的衮衮诸公却视而不见,知而不言,没有一个人敢上书指出嘉靖的错误!别人可以这样,海瑞却不再容忍!在和李时珍商量之后,他送走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无后顾之忧后,买了棺材去死谏:借着给嘉靖上贺表之际,他上了那道流传千古的《治安疏》,这是为了“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大明的天下苍生。这是他给嘉靖上的第二副药。
他戳穿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无为而治。修道设醮行,其实是大兴土木”,指出嘉靖“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人之心,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他说:“天下苍生无不视皇上为父。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重用严党以来,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从朝廷到省、府、州、县,所设各级官吏,无不将百姓视为鱼肉”。
他批评嘉靖“皇上身居西苑,一意玄修,几时查民间之疾苦?几时想过,几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虽有官而如盗。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刀俎待割之鱼肉”,他问:“君父,知否”,嘉靖却愤怒地把他关进了诏狱。
然而,嘉靖他不能杀海瑞,因为杀了海瑞他就是纣王了,海瑞就成了比干,好面子的嘉靖是不会给自己抹黑的;他也不会放海瑞,因为放了海瑞,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一辈子的错误,于是就只能把海瑞关在诏狱,让海瑞救了的齐大柱照顾他。但最终,嘉靖在临死前告诉裕王,海瑞是国之利器,替朝廷惩治贪臣墨吏或是推行改制,海瑞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于是,他在遗诏里要求放了海瑞。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朱厚熜去世。海瑞在齐大柱处听到嘉靖驾崩后,悲伤不已,《明史·海瑞传》载“海瑞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这是海瑞尽忠的地方。
四、对海瑞的评价
《道德经》中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海瑞虽然不是君王,但是他以天下苍生为重,忍受着社会的黑暗,在官场着践行了大明律给他的明规则,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人们知道正义是什么?也像一根锋利的针,刺穿着官场的虚伪。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没有被社会改变,反而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道义,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有海瑞在,百姓就多一分希望,社会就多一分光明。但这天下,从古至今又有几人愿意学习海瑞?只愿,像海瑞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让人间有正义,百姓更幸福,社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