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1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人深省。
在澳大利亚,一当地房东家里住了5个外国留学生,都是男孩。有一个17岁中国男孩,个头不矮,还算结实,非常安静,不爱说话,每天除了上课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做功课或是玩游戏。还有一个16岁的俄罗斯男孩,身材挺拔、栗色鬈发,彬彬有礼,英文说得很棒,喜欢运动,经常帮房东做饭和清洁。有一天,这名俄罗斯男孩竟然跑到中国男孩的房间里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房东拉也拉不开,又气又急,只好报警。
在青少年法庭上,法医查看了中国男孩的伤情:眼角乌青,嘴角破皮,一颗牙被打掉,另一颗断了。法官陈述了对俄罗斯男孩的指控,即袭击造成实际的身体伤害,问他是否认罪。他平静的说:"认罪"。法官问他: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打李言(音译),就是和你住在一起的那个男孩"?他语言诚恳地说:“当然可以,法官阁下。我打李言是因为他从不和我们一起玩,见面不打招呼,我和他说话他也总是爱理不理。而且我们住在寄宿家庭,就应该分担家务,可他吃过饭就回房间,不收拾盘子,脏衣服就放在洗衣房,也不说请我们帮他洗,我们帮他洗了,他连谢谢也不说。我实在忍不住了去教训他,可他只顾着自己玩游戏,看都不看我一眼,我一气之下就打了他,他竟然抱着头不反抗,我就更生气,因为他不像个男人。我一时冲动打了李言,非常后悔,我愿意当着法官阁下和寄宿爸爸的面,请求李言的原谅。李言,对不起”!
李言忍不住哭了起来,抽泣着说:"我不是对他爱搭不理,而是觉得自己英文不好,不好意思多说话。还有,妈妈从来不让我做家务,她告诉我,每周的房租240澳元(约人民币1150元),什么都包了,让我什么都别管,安心学习"。
这个故事不是杜撰的,作者曾在青少年法庭现场进行采访。中国孩子无辜被打,我很心痛,但被打的理由更让我有说不出的痛心。我不知道一些父母千辛万苦、节衣缩食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把书读好,而不屑于了解当地文化,不去与人沟通交往,不明白分担责任,遇到暴力不会反抗,这样的孩子能够成为国之栋梁吗?这样的留学又有什么意义?不同国籍的两个男孩的言行让我内心掠过一丝隐忧,是不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了什么?
读完这个故事我也陷入沉思中,曾经何时我也如同文中的母亲,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孩子慢慢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她的很多同学也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高分低能儿的“大巨婴” 。
一次去孩子的同学家,看到了一幕让我张口结舌……孩子要出门时等着妈妈来系鞋带……上高中了还不会系鞋带,我第一反应“你为啥不自己系鞋带”,孩子说“我没有时间系鞋带,我还要背单词”天啊,难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考试吗?
从那次以后我改变了对女儿的教养方式,只要她自己生活能自理的事情我全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上高中以来,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一个多小时,即便是下雨天我们也不去接,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办法既不让自己淋雨也会安全到家。上高中以来听女儿分享最多的就是每天尝试用各种方法回家。
孩子的饮食起居,以及报各种课外班全部由孩子决定,虽然还是有很多事情看不惯,即便是做饭时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各种状况了频繁发生,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只要孩子自己能丰衣足食,我们都能接受,接受了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高中开学两个月以来每一天对孩子来说都是既紧张又刺激的一天,全新的每一天从自己独立自主开始。
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父母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一种成就!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给孩子最好爱就是放手,天空才是孩子翱翔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的怀抱,父母要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并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让孩子学会自立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让孩子通过“辛苦”劳作,让孩子深有体会,这样孩子才会明白食物、钱财的来之不易,才会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谆谆教导。如果父母把孩子养的过于金贵,让孩子十指不碰阳春水,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再好,生活不能自理,难以承受一点挫折和压力,遇事就会半途而废。
作家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所以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父母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然后用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