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乡镇基层,践行党校姓党初心

入职刚满一个月,作为一名扎根新疆乡镇的基层干部,我在天山脚下的田埂间、草原边的农户家、双语课堂的板凳上,渐渐读懂了“党校姓党”这四个字的千钧分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姓党、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指示,不再是党校课堂上的理论表述,而是化作了与各族群众交流时的一句句双语问候、走访时踏过的一道道田垄、解决问题时写下的一页页台账——在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党校姓党的初心,从来都要扎根在基层的泥土里,体现在服务各族群众的行动中。

一、党校姓党,是新疆基层干部的“政治压舱石”

初到乡镇时,面对的第一份“考题”不是厚厚的文件,而是村里党员活动室墙上悬挂的鲜红党旗,以及活动室里各族党员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场景。那时我才明白,在新疆基层,“党校姓党”从来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的立场:是在政策宣传时,必须用各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清党的恩情;是在矛盾调解时,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化解分歧;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

有次参与村里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党日活动,老党员马大叔用带着新疆口音的汉语说:“咱们新疆的稳定,就是靠党的好政策,靠咱们党员把群众的心聚在一起。”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了根。这一个月里,我跟着前辈们走村入户,在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里听他们讲草原上的变化,在维吾尔族大叔的果园里听他说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在回族大妈的厨房里尝她做的粉汤——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对“党校姓党”的再学习:在新疆基层,政治底色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始终和我们在一起”的信念,是用实际行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守。

二、为党育才,在新疆基层的“实践课堂”里锤炼本领

离开党校的课堂,新疆乡镇的广袤大地,就是我新的“党校”。这里的“课程”没有教材,却比任何书本都鲜活:跟着农技员去棉田,学习如何辨别棉铃虫、如何调试滴灌设备,才知道“为党育才”不仅是培养理论人才,更是要锻造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田秀才”;跟着村干部去牧区,学习用双语向牧民讲解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才明白“为党育才”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和各族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能力;跟着民政干事去走访低保户,学习如何精准核对信息、如何帮助群众申请救助,才懂得“为党育才”的核心,是培养“把群众的事当自己事”的责任心。

记得有次协助整理村里的党员档案,发现很多老党员的入党申请书都写在泛黄的纸上,字迹虽然潦草,却满是“跟党走、听党话”的坚定。他们中有的曾参与过村里的修路工程,有的带头发展特色种植,有的几十年如一日调解邻里矛盾——这些老党员,就是新疆基层最生动的“党课老师”。他们用一辈子的实践告诉我们,“为党育才”在基层,就是要在风吹日晒中练就过硬本领,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学会担当,把自己锻造成一块能扛事、能干事的“新疆好钢”。

三、为党献策,把新疆基层的“声音”变成发展的“底气”

在新疆乡镇工作的这一个月,我渐渐明白,“为党献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而是要弯腰倾听群众的心声,把基层的“急难愁盼”变成向上反映的“金点子”。在走访中,有维吾尔族大叔反映村里的红枣晾晒场地不够,每到丰收季就只能堆在路边;有哈萨克族大姐希望能多开一些双语技能培训班,让村里的妇女也能学会刺绣、烹饪等手艺;有回族大爷念叨着村里的文化广场缺些健身器材,老人们饭后没地方活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都是关系各族群众幸福感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最鲜活的依据。

我开始学着做“基层声音的传递者”: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民情笔记本”上,和同事们一起分析哪些可以村里解决,哪些需要向上级反映;在参与镇里的工作会议时,试着把走访中看到的、听到的情况说出来,比如建议在红枣主产区建集中晾晒场,建议结合新疆的民族特色开设技能培训班。虽然这些建议还很稚嫩,但我知道,“为党献策”在基层,就是要做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党的政策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群众的期盼能及时传递到决策层——这既是基层干部的责任,也是践行党校姓党初心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疆乡镇的这一个月,我从迷茫到坚定,从陌生到熟悉,深刻体会到:党校姓党的初心,在新疆基层就是要筑牢政治忠诚,就是要练就服务本领,就是要传递群众心声。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扎根,以党校姓党为帆,以服务群众为桨,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做一名让党放心、让各族群众满意的新疆基层干部,让青春在践行初心的征程中,绽放出属于新疆的独特光彩。

二六工镇政府 李万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