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谈谈几点感触。
1.勤勉。
书中有一句话说,勤则百必弊皆除,我的感触挺深的。
现在社会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物质条件特别充盈一个人,你不够勤奋也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所以我们就待在一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舒适圈里,没有再去想追求卓越生活的欲望。或者说想要去追求这些,你就得付出相应的勤劳,但是勤劳对我们来说又那么遥远。
今天早上发了一个朋友圈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可是发出去之后,我自己内心都有一点小小的震撼。朋友圈里很少有说到勤奋这个词的,因为似乎在大家的认知范围内,勤奋就是呆板,勤奋就是迂腐。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像三国演义里那些小聪明,那些计谋,那些快的东西。
学东西我们想要更快,升迁,我们想要更快,做什么我们都想要快速实现目标。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思路,不正是他勤勉的表现吗?为了攻克一座城池,他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去挖壕沟,才能保证他较高胜利率。而我们自己似乎忘了。我们生怕让别人发现我们是多么的愚笨,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宁愿不去做,因为我们想给别人造成一种假象:我们不做是因为我们不想做,只要我们一旦要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好的。
天哪,这样的思维一直困着我,我竟然不知道如何与困难相处,与失败相处。
2.学会与“无常”相处
昨天女儿生病,我变得非常的焦虑,我回顾了一下我之所以生气的原因,发现是因为她生病之后打乱了我原有的节奏,我原本计划好要做的事儿,因为她的这件事的到来,整个时间被给了他节奏被打乱了,当我知道我的任务完成不了,我会觉得我积压了好多的东西,可是没有完成,所以我很焦躁,这份焦躁我就转移到他身上,对她进行一些责备,说他她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
樊登在《次第花开》这本书中说到,我们要学会与“无常”和平相处,因为生活中肯定会有很多“无常”。
孩子生病这件事儿不就是一个“无常”吗?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这个无偿呢?为什么我会认为这样的事打破我的节奏,我就会很生气呢?
3.将修身变得日常化。
在我的圈子里,在我的认识范围内,修身似乎与我遥不可及。可是我在很多书里,都看到了人们修身的影子。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品行很重要,我们也常常自居,我们是品行端正的人。
可什么是好的品行?
我们足够勤勉吗?我们足够诚信吗?我们足够节俭吗?我们足够有上进心吗?我们足够尊重彼此吗?我们足够理解他人吗?我们足够愿意奉献吗?
就我来说,我总是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多么的优秀,自己为这个家、自己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这份自以为是,不就是对自己的贬低吗?不就是傲慢的表现吗?
我希望自己能够真的将“日课”进行到底,希望自己不断走在修身的路上,让自己的认知不断被打开,让自己的生命不断赋予意义,充满不一样的色彩,用一颗探索的心去面对我的人生,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