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以前的我,是这样的。
懒,懒得思考,懒得计较,懒得去交朋友,所以我和朋友的第一次认识都是别人主动找我说话的。熟悉之前对我的评价都是“绝对淑女”,熟悉之后评价都变成了“逗比,可爱,傻子,体贴,细心”and so on,词汇好听程度与关系密切程度成反比。
20岁以前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发呆、看书、听音乐、写日记,光日记写了满满五六本,还不包括空间的。做很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想很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多愁善感,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整日就在发呆和善感中不知道虚度了多少光阴。性格内向又倔强,喜欢安静,假文青,唯美语句信手拈来,一点儿也不嫌自己矫情。其实呢,肚子里也没多少水。
用我自己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挺不上进挺没追求的。
19岁我大一,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一所普通二本学校混日子,室友是一群大逗比,从此我身体深处被埋藏很久的逗比基因遇到了它们的“伯乐”被彻底激发了出来,我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终于敞开了心扉,摆脱了“绝对淑女”的标签,进化成了“慢热”。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很多情侣分了手,我倒谈起了不靠谱的异地恋,每天晚上一通相隔千里的电话,然后一整天都不会联系。他在上班、我在上学,他白天很忙、我很闲,同一所校园进进出出的时候也没怎么说过话,但至少那时候还有个共同的身份———学生。
那时候喜欢一个人会不知所措,当你正暗恋对方的时候,对方跟你表白了,于是你连矜持都忘了。太容易得到的通常就不会被珍惜,异地恋持续了一年便结束了,好吧,我被绿了。
没有轰轰烈烈,却伤的彻彻底底,自然免不了一段时间的颓废。其实后来才发现,那时候爱一个人,也无非就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他而已。对对方来说,那样的爱最没有意义,但对自己而言,那是最深刻的爱。
伤心的时候有多颓废呢?幸好我骨子里没有颓废基因,无非就是流了几公升的泪。本就是一段不被看好的感情,是我自己固执的相信会有美丽的意外,结果碎了,我不愿意跟任何人倾诉,也没人愿意看我为了一个在她们眼里本就不值得的人伤心欲绝。那时候经常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去坐公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眼泪流干了再回去,就那样在无法原谅又无法忘记的矛盾里把自己折磨的半死不活。
最后化悲愤为力量———我要变得更好更优秀,让不懂珍惜的人后悔。
于是忙碌充实的一天开始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一开始带着目的的去把自己变好,当你真的变好了,你才会发现什么报复,什么后悔,你其实一点儿都不在乎了,因为你已经收获了更好的自己。当那个人真的后悔了,你也无动于衷了,因为你知道,他早就不值得你爱了。
那时候几乎每年暑假都去找工作实践,有同学说,女孩子没必要让自己那么辛苦。身边人都在催我谈恋爱,什么混的好不如嫁的好,可那时的我一点儿都不想谈恋爱,不想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我想把自己变得优秀,然后遇到优秀的他,我不至于自卑。
如果你问我,女孩子为什么要努力?
我不想因为钱去谈恋爱,去讨好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爱情观。面包我自己挣,我只要你的爱情。
势均力敌的爱情大概是,你有面包,我也有,我们交换着吃,顺便谈谈恋爱。我不用因为钱去爱一个人,也不用因为爱上一个人而觉得自己太卑微,这就是作为一个女生,我要努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