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小结:本篇我们将展示给你如何在潜力行业寻找潜力公司的过程。首先我们将带你走入需求不断扩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梳理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构成,进而通过当前国内行业现状分析出对技术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缺乏是制约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点,探究几类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基因,从而发现像埃斯顿这样的优秀标的公司。
近段时间,我们朋友圈频频被无人工厂刷屏,包括无人饺子工厂,无人快递分发工厂等等,还有在《辉煌中国》中亮线的青岛无人码头,大家惊呼原来中国制造可以这么高大上!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背后,少不了厉害的制造工具,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工业机器人。
熟悉前哨的朋友都知道,最近王老师投资的Hason Robtics公司出的人形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获得了公民身份,可谓是全球话题,包括之前我们经常看到的参加节目的百度小秘等机器人,这些都说明了机器人的火爆,但是这些机器人都是类人机器人。而今天我们的主题则是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什么样子呢?,先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工业机器人可能长这样,
也可能长这样,
百科给出的定义中工业机器人则着重是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其中运用最广泛一类就是模拟人的活动形态的机械臂,就是上面第一幅图的样子。
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巨大前景光明
那么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多大呢?
我国机器人市场份额是多少呢,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报告,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17.9万台,在中国销售月为3.7万塔,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更是占到了全球四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之后就远远甩开第二名,年年增长率惊人,这样一个蓬勃爆发的市场,这可成为了全世界机器人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如同当年的汽车市场,手机市场一样。为什么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会在2012年,2013年间变得这么火热呢?
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下面两个。一是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迎来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流失,使用人工的成本高居不下,远远超过了使用机器,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南下到人口资源充足的东南亚去,但是更多的企业经过对比计算,搬迁的隐性成本太高了,不仅熟练技工跟不上,当地政策、法律的缺失,沟通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离开了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中心,供应链实在是跟不上,而这时候用机器比用人的性价比高多了,于是开始了咣、咣的机器换人热潮,比如曾经非常火爆的富士康大规模机器换人新闻,都是这个现象下的表现。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低端产品竞争激烈,利润低微,技术被人扼着喉咙,污染严重;不管是从产业角度还是企业自身来讲,向中高端迈进是必然趋势。不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愿景,以及还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目标,都需要机器人的出场了。机器人与人相比,不仅仅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则是操作精度和准度大幅度稳定的大幅度提高,实现整个生产流程智能控制和改造,对于提升质量、品质、效益都是必要之举。
那么在这样一个乘风而上的产业中,选择一家优质的标的公司,随同行业获得急剧的增长,正是我们价值分析的目标。
二、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概览
在选择优质公司之前,大家先别急。我们先来看一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构成,深入分析研究行业找准关键点所在,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选取具有潜力的优质标的公司。
那么工业机器人行业是有哪些方面构成的呢?作为一个全球已经发展地比较充分的行业,工业机器人是有成熟的产业链配套的,可以分为明确的上游和下游。下面是一张机器人行业全景图。
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机器人的零部件和各大系统,中游则是系统集成和机器人本体企业,而机器人行业下游的应用,则是涉及到工业制造的各行各业了。其中应用最大、最广泛的两个行业是汽车制造和3C制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读者们可以自行思考一下。
制造工业机器人的上游就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他们分别是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伺服系统,减速器及减速系统,也有的把伺服电机和伺服系统拆开来讲,理解为四个系统。上游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工业机器人的主体,我们之所以把工业机器人称之为机器人,说明他们是一种类人的结构,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为控制系统就是人大脑、躯干的神经系统,伺服电机及伺服系统主要提供动力,主导机器人的运动,就像人手臂上的肌肉,减速器及减速系统呢则是我们的关节,比如理解为手臂上的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关节,负责精确位移和做出动作。
而当前机器人行业主要的利润集中在上游零部件制造上,发展到今天,国外制造机器人的企业不过十几家,大家都有独步工业机器人江湖的秘籍。其中尤其以机器人四大家族最为著名,安川、发那科、ABB、库卡这四家企业之所以能够笑傲全球,因为他们在上游部件制造、机器人核心系统和本体制造尤其是运动控制上都有自身多年独特的技术积累和垄断,下面这幅图介绍了几大企业的优势和特长所在。
那么上游这三大部分有多么重要呢,三大系统的成本加起来地轻松超过了一个机器人成本的一半,甚至能够达到80%。发展到今天,在全球中高端市场上这些头部公司形成了足够的垄断,尤其是集中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少数公司。比如说除了四大家族外,还有一些专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的,日本帝人(纳博特斯克),他就主要做一种RV减速器的东西,RV减速器主要运用在高端需要精密控制的机器人身上,比如说精密动作的六轴机械臂。
面对这个现状,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对于大部分做本体的国内机器人来说,如果三大上游系统都需要对外采购,其中伺服系统占到总成本的20%到30%,减速系统占到总成本的30%甚至到一半的话,那么对于这些企业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呢?
三、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
当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一轮爆发,受益于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政策红利的影响,短短几年之间,国内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跟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4000家,仅仅是在A股股市上,就有几百家做机器人的公司。而国外不过十几家。
在这几千家做机器人的公司,他们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引用东莞市机器人协会副会长罗百辉的表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是却不是工业机器人制造强国。大而不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核心技术不过关、自主品牌弱、市场份额过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缺乏、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
这里的主要问题在我看来是两个,一个是核心技术不过关,中高端技术缺乏,再一个就是低端产能过剩。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当前我国机器人企业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的表现。
先说核心技术不过关这个问题。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相比,我国的做机器人的企业历史并不长,大家可以从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发展中看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国的机器人公司就已经开始踏进这个行业了。而在我国最早成立的机器人公司新松也是在2000年,那时候全球的机器人市场已经成熟饱和了。一个行业里总有吃肉喝汤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行业,吃掉这个行业里肉的还是中高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关键的上游三大原部件系统。目前主要还是被以四大家族这样的企业牢牢占据和把控,中国企业在这个方面进入晚,行业积累不足,导致中高端的制造技术还跟不上。因此对于当前国内企业来说,行业竞争命门就是在于上游三大核心部件和系统的技术能力和本体的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在于低端的同质化竞争,正是无数行业发展过程在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演。
对于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自设发展的关键牢牢掌握在上游零部件提供商的手中,其中伺服系统占到总成本的20%到30%,减速系统占到总成本的30%甚至到一半。依靠组装调配出售本体获得微博的利润,命运被牢牢地扼在别人的手里。
于是,你经常能熟悉看到的场景在机器人行业再次出现了,大家产品大同小异,疯狂进行降价促销,就如同当年的家电大战一样,看起来十分高端的机器人行业也正在经历大战。
正如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基本矛盾的判断一样,当前随着中国的制造企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家对中高端机器人的需求也蓬勃发展,这时候,由于国内的机器人公司不能很好满足,只能向全球高价采购。
你看,下游客户越来越需要中高端机器人,而行业内还在苦苦破解技术难题,这其中的错配既是矛盾问题,更是机遇和蓝海。谁更有战略布局,提早布局,坚定研发投入,谁就能分得这个急速扩展行业的最大蛋糕,而这样的企业则是我们价值投资的目标所在。
这时候,就可以十分容易区别有潜力的企业和一般企业的时候了。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在研发上持续投入,从而形成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的公司,一定会随着行业发展乘风破浪,迅速壮大。
这个深入分析的过程就是对公司的技术、历史、团队、市场、战略以及所披露的财报尤其是年报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的过程,从而逐渐把握到行业的发展命脉,理清市场现状,明确下步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跨界而来的选手。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通过收购、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比如国内的两大白色家电巨头格力和美的,由于本身的生产线对工业机器人就有巨大的需求,进入这个领域也是自然向上生长,尤其是美的收购库卡之后特别成立了专做机器人的子公司,可能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美的、格力就是工业自动化的巨头了。
一类是在上游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上向上攀登,继而进入到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乃至本体制造上的。比如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因为在精密数控机床上的积累后向上升级进入到工业机器人领域,在控制系统上颇有底蕴,继而开展了机器人本体业务。比如我们主要关注的埃斯顿,因为在液压伺服上有核心积累,在细分车床数控上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之后,向着更大的目标——工业机器人领域进发,在伺服系统上形成了可同国外中高端相竞争的核心技术实力后,继而轻松进入到本体制造上,同样路径的还有汇川技术、新时达、埃夫特等等。这一类企业是当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领域也就是在上游三大系统上的不断积累,建立起来面对国内众多同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成本优势,逐步进入到国际同行把持的中高端领域,将会逐步成长为国内机器人行业乃至国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
还有一类企业则是看到了当前工业机器人的火热浪潮,纷纷跳入到了这个圈子,有的是机械加工企业搞起来外来零部件组装,有的是上市公司蹭热点概念,拉融资。这类企业缺乏在行业里面安身立命的根本,核心零部件全部进口然后自己进行简单的调试、装配,只能生产出精度比较低的低端工业机器人,一方面缺少定价权,在国产突破较差的减速器领域国外公司直接提价到原本价格的3,4倍,一方面面对国内企业的狼群竞争,只能展开残酷的降价竞争,在微薄的利润上挣扎。国内的4000多家机器人概念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这部分企业大多数活不长久。
因此,我们明确看好像埃斯顿、汇川技术、新时达、埃夫特这样的公司,他们是厚积薄发的典型,通过在核心零部件上寻求突破,撕裂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点,稳扎稳打不断实现技术迭代,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适应市场,善于运用资本进行并购整合,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必定由他们抒写。下周,我们将会以其中的典型埃斯顿为案例,带你深入分析研究,帮助你真正看懂了一家上市公司。
其实,在当前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上,只有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以集团军形式向他的国际老牌对手们发起冲击,如同在通信、手机、互联网、高铁等等无数领域正在发生和汽车、面板这些领域正在发生的事实一样,在无数行业发生的规律也将再次发生在工业机器人这个行业。依托中国广大的市场需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市场能力,越来越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核心高端技术从跟随到并跑再到超越的过程,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必将逐渐成为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领导者甚至是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