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简书的一篇文章,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没有长期思维。长期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忍耐能力、一种延缓满足感。
文中提到,作者拒绝了很多聚会机会,于书中上下而探索,被朋友嘲笑清高幼稚而自己很坚定且怡然自乐。
因为在学校里浪费了太多时间娱乐、K歌,而不是读书提升自我。不想再参与低效无聊的 社交,不想再浪费自己的时光,不想让自己在30岁或者40岁的时候后悔。不想再浪费宝贵的生命。
他们不懂,这是在补。补大学四年少读的书,少学的技能。
读大学的时候,没了升学的压力和管教的束缚,当时的我,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广阔的校园内外恣意驰骋,只不过不再好好读书学习,而是热衷于睡觉K歌,花前月下。
大学四年,少读了多少本书,少学了多少种技能,少了多少生命中其他的可能,这些已无从统计。
原本可以搭牢的知识结构,原本可以构建的理论体系,原本可以产生的其他未知,这些全都没了着落。
即使现在再努力,依然无法弥补,因为逝去的时光永远再无法追回,因为原本以前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却还要占用现在的时间。
如果要说我的人生中有什么后悔的事情,这绝对算为数不多的一件,至今我都无法原谅自己。
怪我们醒悟的太晚拿,而不是时光走的太快。
我知道,当步入80岁高龄时,我不会考虑为何在1994年的人生低谷时放弃了华尔街的优厚待遇。与此同时,我会为没有亲历互联网浪潮而感到后悔,因为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情。当我这样思考问题时,就不难做出决定了。——杰夫·贝索斯
人生如下棋,只有眼界长远,才能掌控全局。
直到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词,长期思维。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根据实验的追踪结果,那些延迟满足的孩子,在人生后期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更加出色。
延迟满足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自控力,这正是一个人能否走向优秀、卓越的必不可少的品质。
普通人之所以平庸,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延迟满足,他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知道即刻满足。
做决定做事情的时候,把他放入多长的一个时间维度去思考,决定着这个决策的质量。
比如,此刻你沉迷于手机,去撩妹,去玩游戏,去刷朋友圈,你这个行为只是专注于当下,是短期思维,获得的是暂时的即刻满足。
如果你有长期思维,把它放进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虑,你就会立刻明白,这些行为会透支你的未来,会对你今后想要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你就能正视并戒掉它们。
在《获得智慧,如何像成功人士一样思考》中,不同阶层的人对时间的观念很不同。
作者引用哈佛大学一项有关经济流动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阶层,其时间观是完全不同的。
最低层的赤贫基层,他们讲究当下,他们的时间观通常只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比如一个酗酒的人只考虑下一杯喝多少。
高层次的富裕阶层,他们的时间观是未来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他们瞄准的是未来。
一个时间观,就能瞬间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