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唐才子传》的初衷
近一段时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税收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偶在朋友的介绍下关注了一个《牧言古今》的网络直播室,听主播老师领读《史记》,听了一个多月,不觉入迷。
对古诗文自己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上学的时候,课本上有许多古文如《劝学》、《中山狼》、《陋室铭》等等,那时候给老师表现,一节课的功夫基本就可以背诵了,就是现在还可以背上几句。
其实对古诗文的喜欢也受益于父亲的启蒙,我最初背的《登鹳雀楼》、《春晓》都是父亲写在家里的门板上让我背诵的,父亲喜欢看《古文观止》,经常给我讲《祭十二郞文》等名篇,父亲去世,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新的《古文观止》,放在地下陪着父亲。
工作以后虽然忙于生计,但也没有放下古诗文的学习,那时工资很低,但书价也不高,省吃俭用,买了一套《史记》,但真读的时候,感觉困难的很,字都认识,放一块就不知所以,放下拿起,拿起放下,一直没有通读,好在书倒是没有丢,家搬了几次,书也跟着一直在书架上放着。
主播开云老师是个学养非常高的人,网友戏称她是一个文史控,知识量很大,讲到每个节点,都是涛涛不绝,《史记》中记载不甚详细的地方,她及时的加入《左传》和《战国策》的内容,三十多岁,这么高的学养,着实让我汗颜,原来以为自己还有点水平,现在看来纯粹是一个门外汉了。
潜心听了一个多月,在不知不觉间,古文水平确有了一些长进,试着读《大学》、《中庸》、《礼记》一些章节,也觉得没有那么困难了。这让自己十分欣喜。其实我的目的也不是听多少历史的故事,而是希望可以提升古文的学养,从而慢慢可以去打开一扇去探究历史的窗户。
有一天,有位网友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篇《曾巩传》,开云老师说:看那位朋友有兴趣翻译一下,我看到后,就暗暗想试一下,于是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一边翻译,搞了一天,终于翻译完成,分享到群里,得到大家的一片赞扬,还有点小开心。
直播室除了讲解《史记》,还有一个《牧言日课》的诗词分享,就是每天老师分享一首诗,让大家坚持背诵,开始阶段都是以唐朝的诗人为主,其间,老师不断引用《唐才子传》的内容,于是就网购了一本,《唐才子传》是元朝人辛文房所著,主要记述唐诗人的生平事迹,侧重每个诗人的诗学成就,篇幅不大,当时,诗词分享正讲王之涣,就试着翻译了一篇,写完后,让老师审阅,老师提了好多好的建议,说这本书篇幅短小,古文文法规矩,虽有个别不准确的地方,但它是学习古文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鼓励我坚持下去。
在学校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老师进行古文翻译,后来我习惯的方法就是一边看古文,一边看翻译,对书的注解不是十分关注,买书的时候都是看有没有白话翻译,在听《史记》的这段时间里,了解了很多古文的知识,特别对古籍的版本、注解有了新的认识,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也表示多重视一下注解,多学习名家的注解,于是从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侧重到注重注释的方式,注释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每一篇的注解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着实费神费力,通常对着电脑,一弄就是好几个小时,但一篇注解下来,都是收获满满,幸好原来买了不少书,还有一些电子书,给我的译注提供了不少方便。
现在畅销的大部分古籍,基本都有译注,各有特点,如果只看白话翻译,很难有大的收获,自己译注这本《唐才子传》主要是用来积累文史知识,给探索古籍搭桥修路,这些译注也可能以后会反复修改,总归是个乐事,当然也是个辛苦事。
翻译了了王之涣后,译注了岑参、高适、王昌龄,也在朋友圈发了一下,其实心里还有点小失望,因为感觉没有几个人看,我写个《山东大饼》都是近万的点击量,而费了那多大的功夫,点击量只有几十个,有位好友说你这是曲高和寡!还真有点搞笑,这点水平就曲高了吗?其实想想,也是一笑,这只是自己的功课而已,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还得两年的《史记》要读,还有一百多个才子的有趣的灵魂要去探索,慢慢来吧,这才刚刚开始。
2022年12月14日于两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