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来都会被一方热土养大,而我习惯性的叫她家乡,之所以用这个“她”,是因为家乡是让人想起来倍感温暖的地方。我把生我养我的地方称作第一家乡,而二姑家那边称作第二,这里,竹杆岔,则是第三……
春节回家时,快到家时,老公跟老乡发起了感叹,说终于又回来了,这片村庄,看起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美好!初为人妇,我不懂他们的情怀,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庄,任由他们尽情抒情!
我对竹杆岔并不了解,对那里的人文文化,也没有丝毫深入的了解。听到“竹杆岔”,也是因为小姨,小时候常听说路不好走,小姨与父亲玩笑,若有机会可以结亲,父亲才不呢,路那么难走,跟松鼠台子一样,所以说,从小,我听到的竹杆岔,无非就是远,路难走啊什么的这些名词!
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源于探访亲戚。表姑做完手术,我同奶奶,二姐等一同来这里看望亲戚,只记得,走了好久的路,爬过了几座山,那时,恰逢下过雪,路上更是不好走,还有一条河,只记得到时,我已筋疲力尽。对于陌生的地方,我并不爱怎么细细打量,总觉得,这地方,于我而言,不过是匆匆,过了就好……
2017年春节,我再次去竹杆岔,是因为去小姨家,或许,缘分真的是注定的,想逃也逃不掉。那年,刚出大学(三流……)校门,由于各种原因,想要逃离,收拾完行李准备去新疆小姑那边避难觅食,最后由于一些原因只得将行程延后,被弟弟一拖二哄三忽悠叫到了竹杆岔,然后认识了老公,后来,我们相识相知相爱相杀,最后成为了一家人……
18年,我第一次,在这里过年,无论鞭炮声多响亮,无论礼炮声穿过了几座山头,我都始终觉得孤单,始终觉得心系另一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游客,欣赏着陌生的风景,看着陌生的人……
这个大场,是大年初一出新的地方,更是农忙时村里人打粮食的地方,每到收割的季节,家家户户,络绎不绝。先是麦子,扁豆,后是胡麻,谷米等,那是丰收的见证,更是辛勤的硕果,好一番别致的景象!
从14年开始,老公和各位发小兄弟们总会在场里合影留念,虽然每一年总会因为一些原因少一些人,可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合影。从稚嫩的面孔,到成熟的脸庞,从消瘦的身材到发福的身体,每年都在见证,每年都在记录,一年到头,你在哪里混?混得好与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归来后,还是发小兄弟,还是一家人……
第一次,站在大官场里,望着戏台,一个人默默地拍了一张照片保存在手机里,看着那戏台,敬畏感油然而生,因为这里记载着无数人的快乐,更加承载着这个地方的人最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化!无论是自导自演的歌舞,还是一折折脍炙人口的戏曲,从花脸的唱将到鼓手,那是一辈人的爱好,更是艺术的传承啊!
转眼,我也已经在这里过了两个年,这里的天空蓝的耀眼,这里的人们也很温暖,这里交通也很便利,先前说过的那些山河不过是好多不愿意使用便利的交通工具的人们而走的捷径之路罢了,每每下雪,村里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扫路,那是一群可爱的人,在银雪与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白净与温暖,这便是家乡!
我想着,都再过几十年,我会不犹豫的言说,这是我的家乡,这是我的归宿。人家常说“女人啊,嫁了人。在娘家是亲戚,在婆家是外人”,我想,若是这样,即使那个小家容纳不了那颗漂泊的灵魂,家乡可以,山野村庄可以,田地树木可以,人啊,总得有所寄托,难道不是吗?
我们常在偌大的城市中丢失了自己,也在灯红酒绿中觉得呼吸困难,郁郁寡欢,寻不到温暖。若每个人回到这里,就会发现那份纯净的梦想还在,在这里依旧可以把盏言欢,不问悲伤,不言别离……
2019.2.16夙忆写于白银
(本文照片禁止转载他用,解释权归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