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师,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每次跟业内的长辈们交流时,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而爱对于一个人一生何其重要!以至于即使是一生享誉盛名的名人,其背后也因为早年成长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与关注,导致他们一生的性格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甚至人格扭曲。
记得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跟我们推荐和解析张爱玲著作时,曾提及张爱玲在现在看来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
张爱玲幼年时,父母离婚,生母在与父亲离婚之后,抛下孩子,独自远渡重洋,出国追求自己的幸福。然更不幸的是,继母对张爱玲十分苛刻,百般刁难。经常与继母吵架。而本该疼爱自己的父亲,也和继母统一战线,对张爱玲也是十分粗暴,不曾有过关爱。
缺爱的人,一生会是怎样的?
记得曾有人说过,家中藏有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却不怎么敢翻来阅读……也有人说在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总感觉书中是不是透露着灰色的基调,或是死亡的靠近,或是扭曲的心灵,或是对世间冷漠孤绝的旁观。
而这一切都与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脱不开干系。正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张爱玲在其作品中曾提及自己在往后的岁月里,多次想到自杀。
或许如年轻作家女作家所言“受过的伤,余生都在流血”本该是无比纯真的年纪,张爱玲对世间百态的刻画之深邃,对人性描写之细腻,连同一时代阅经世事的老作家都自叹不如。
曾有人说过,家中藏有整套的张爱玲的作品,却不敢翻开阅读。只因字里行间透漏着她对人世间灰色的,近乎绝望的描写,读来给人一种压抑的窒息感。
实在难以想象,在生命最初阶段,连最天然的父母之爱都得不到的人,这一生的内心深处该是多么荒凉、孤冷与绝望。
自从我学心理学以来,发现一个人在至爱之面前的姿态,在亲密关系面前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幼年成长经历的缩影。
幼年时期,生命个体对负面的生活事件在心灵上的烙印多么深刻!张爱玲有很多关于爱的经典的名句,自信思量,发现很多都是自己童年缺爱,导致在爱情面前无比卑微低下的姿态,低到失去自我……
可残忍的是,即使是放弃自我的卑微姿态也换不来一份齐全的爱情。适得其反,正因为童年缺爱导致很多人在至爱的人面前没有安全感,渴望被爱又怕靠近,靠近了又怕被抛弃……
张爱玲晚景凄凉。甚至换上了类似疑病神经症的心理问题,杜绝与外界接触,不信任这个世界……客死异国他乡,身边无一陪伴之人。无不与她童年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经历有关。
因此,我也是赞同有人说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是其个人情感世界和经历的折射这种说法的。
张是缺爱的,萧红也是缺爱的。拜读这民国才女们的作品,便略知一二。
或许是我资质拙劣。写不出一个缺爱的人在一生中内心该是多么的荒凉、孤冷与凄苦。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时下某位从小父亲缺位的新晋女作家的作品。其在游记中写道: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无论你往后的认人生拥有多少关怀和簇拥,但是你知道那种缺少永远没法弥补。它不影响你出行,不影响你饮食……却会在你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以各种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现在的我,开始领悟到那些失恋了之后,各种抑郁自伤等撕心裂肺的非理性行为的人,面对至爱卑微到丧失自我的的姿态,都与其童年得不到充分的爱和认可有重大关系。经年累月、潜移默化。
每一个生命都是由爱的结晶孕育,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都是因为爱的呵护,才能长大。
唯有爱,才得永生。愿你的世界,有充裕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