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三:教育她“社会性别角色”是扯淡
文中提到诸多场景,都体现者社会文化的影响。宝宝如果是男孩,就穿蓝色的衣服;如果是女孩,就穿粉色的衣服;女孩被教导“乖一点”“听话”,男孩被鼓励冒险和勇敢;女孩子就应该买洋娃娃,男孩子要买机械类玩具……
再长大一点,女孩子去学文科吧,女孩上高中数学就不行了;女孩子当老师最好了,可以照顾家里,教育孩子;听到女孩子遭遇性侵,有些人第一反应是女生衣着暴露;看到出轨新闻,对于女方的攻击总比男方要多……
是的,听起来有点烦。但上面的这些例子,我在五年前也觉得很正常,有什么不对吗?当发现这些不对劲的时候,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种驯化的思想真可怕。就像习惯跪着的人,时间长了,已经忘记了要站起来。
那么多“女孩子应该”在周围人不断的催眠下,女孩的选择也逐渐加重这一事实。这其实只是一种选择,知道是一种选择还是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差别极大。
作者提到,不要用一个女孩应该什么样的尺度衡量她,她唯一的衡量标准应该是——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对男孩来说,这一标准同样适用。
有的观点认为,成功的人是“雌雄同体”。对于社会刻板印象,女人是温柔的形象,男人是勇敢的形象。那如果把所谓的男性特质加到女性身上,显然富有同理心的男性会更有涵养,勇往直前的女性会更耀眼。所以,这些词是性别的代表,显然也是伪概念。
鼓励人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挣脱的不仅仅是家庭的期待,也是社会的期待。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不必挣脱,在刚开始就种下成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种子。
每个人学习做饭,是为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享受做这件事的快乐。做其他事情也是,而不是为了取悦。
建议四:留心“伪女权主义”的危害
“伪女权主义”认为:女人放手去做她们想做的事,只要她们的丈夫“允许”。“允许”一词就把男女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如果“性别互换一下,还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吗?”大多数人们对前者自以为然,觉得后者有点可笑。那这样认为的人,也蛮搞笑的。
人们尝尝忽视性别歧视,男人对女人,女人对女人。
我在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个长辈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一个女人,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踩着一群男人。
“女教授”“女航天员”“女机长”“女市长”,每次有这样字眼的报道,总会抓人眼球,还有说什么女性地位提高了。“性别互换”一下,男性从事这份职业,前面没有词缀啊。说明潜意识里,会觉得女人弱。而出现这些新闻的时候,人们会饶有兴趣看看,这些女性的背后站着怎样以为男性,会“允许”她们走在前面。
因此,“允许”这一字眼充满着嘲笑的味道,只有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也不值得歌颂。为什么不考虑一下互相支持、彼此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