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年前,我开始有考MBA的想法,于是就在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了解选拔方式和考试题型。
我试着做了几个学校的面试题,其中有些提问大同小异,比如:
你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你至今做的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你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后来,我参加了一个“讲故事 赢得好工作”的微课,是一个在行大牛开发的。
他强调:面试中,在自我评价时,不要用“优秀”、“积极”、“上进”、“责任心强”这类的词形容自己,这样很苍白,根本没有说服力。要会讲故事,通过讲一个自己过往职场中的一个故事,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展现出自己的亮点,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02
记得参加单位的写作培训,老师教我们:要展现事物的特点,务必要记住:少用形容词,多用描写和数量。“王子英俊而悍勇,公主善良而美丽”的写法并不可取,形容公主善良,要说公主“总是到街头为穷人分发食物”。而要形容王子“英勇”,就要说他“曾单枪匹马挑战恶龙”。
于是,我明白:人物性格要在情节推进中展现,堆砌形容词的写法并不可行。
文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情节百转千回,透过这些故事,人物性格丰满生动起来。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
因此,形容你自己,评价你自己,形容词虽华丽但却无力。事件、数据才有说服力。
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用什么方式,做过什么事。无论是MBA面试问卷,还是面试中讲故事,还是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三者有指向一个共通的道理:你做的事,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你做的事。
正如那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金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可以有任何想法和说法,但最终决定你是谁的,是你的做法。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在迄今为止的人生,都有一些关键的节点,也许是被动决策,也许是主动执行。但这些事件的结果,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生活。而这些我们做的事,也印证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0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李一诺的线下课。说起人为什么会不快乐,她一针见血:
你不快乐,是因为你做的事情不符合你内在的价值观,你内在和外在没有统一起来。
当时,坐在台下的我,听到这句话时,头皮一麻,感觉被击中一般。确实如此啊。
从小的说起:
我内心想早睡,但是我一直躺在床上,刷手机停不下来;我渴望马甲线的身材,但是我一直找借口不去健身房。
从大的说来:
我内心渴望成长进步,但是我一直做着舒适区内的事情,不敢面对挑战。
我是成就感导向的人,但是我每天干的事情、所在的环境、遇见的人,都是前一天的重复。
所以,我开心不起来。
04
那么,怎样才能开心快乐呢?
很简单,做你内心想做的事情。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说,我所知道的,有一个相对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亲测有效:
标杆上身法
1. 找一个你内心真正欣赏喜欢的人,TA走在你的前面,而且你能知道他成长轨迹上的大事件,知道 他做出了哪些成绩。
2. 将TA的经历进行分解,什么年纪做了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情需要怎样的能力。
3. 然后,对比自己,参照TA的轨迹,给自己制定目标。
这样做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XX第二,而是你通过模仿参照,能够开始行动起来了,你走在这条路上,会发现,你也遇上了很多机会,就这样,原计划+意外变化,你就成长起来了。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在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你可以闭上眼睛,想:如果是TA遇到了这个困难,TA最可能是怎样处理的?
通常情况下,你只要这么一想,答案就在你脑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