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读了一本书,然后我的人生就改变了。——奥尔罕·帕慕克
读书,自古以来都被称之为“雅事”。古人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同理,现代人通过读书上大学,谋个好前程。
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学习以外的书越来越少了,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认为是现代人的觉悟越来越低,将时间都花在线上游戏、上网聊天等事情上,反而忽略了阅读。
几米却别出心裁地在绘本《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中,画出写书的人、出书的人、印书的人、卖书的人、读书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不要有罪恶感。读书很好,但不读书应该也有别的好。
故事以书店老板儿子的碎碎念开始:
街上的书店,可能要关门了。
以前常来书店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或许忙于功课,沉迷网上游戏,或许直接在网上购物。
热爱阅读的书店老板很苦恼,他让自己的儿子召集以往常来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大家还爱去书店看书买书吗?
书店老板准备了许多他在阅读时深受感动的名言投影,希望大家一起感受阅读的美好。这是他的热爱,也是他最后的希望。
可小朋友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有很多自己的话要说,一场穿梭古今的读书或不读书的理由大乱斗就此开启。
1、写书的人:书是最完美的娱乐
写书的人斯蒂芬·金认为:
书是最完美的娱乐:没有广告,不用电池,只花一点钱即可带来几小时的享乐。我不懂为什么人们不随身带着书,毕竟总会遇到没有电波讯号的死角。
斯蒂芬·金告诉我们阅读的自由与美好,小朋友却给出了千奇百怪的理由来反驳:
有的书又大又重。有的书设计不良。有的书胡说八道。有的书错误百出。
这些理由虽然有些片面,有些牵强,但也确实说出了书籍出版存在的现状。书籍的装帧越来越精致了,纸张越来越厚重了,但内容却变得良莠不齐。
这或许也是阅读者减少的部分原因。
2、出书的人:取悦了大人,惹恼了儿童
英国知名作家C.S.刘易斯也发了话:
只能取悦儿童的童话,怎样都不能算是个好童话。
看到这条格言的孩子,也发出感慨:很多书都取悦了大人,却惹恼了儿童。
大人理想应当地为孩子安排他们认为好的一切,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比如,他们会挑选有意思、有用的书,然后强迫孩子认真研读。
这也是这场分享会后期讨论到的重要问题:为什么大人自己不读书,却要小孩用功读书?
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大人的工作是赚钱养家。小孩的工作是认真读书。
大人都是为了小孩好,但自己却不想变好。
大人喜欢把自己想做但没机会做或没做成的事情,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去完成他们的美好梦想。这也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源头。
殊不知,这是加注在孩子身上的压力,也是大人毫无原则的自我逃避。
3、阅读的人:持续阅读,重拾对阅读的热爱
关于阅读,叔本华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
买书很好,如果我们也买时间去读这些书。
孩子看到这句话接连叹气,书本之外的我们也只剩叹息。我们花时间去买书,却没时间去读书,让它们在角落里积灰、沉默,直至我们再也记不起它们的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持续阅读,重拾对阅读的热爱,找回阅读的乐趣。
就像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转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故事的最后,孩子们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讨厌读书,只是讨厌“大人要让他们用同一种方法读同一种书”,讨厌“只有读书才是最棒的人”的偏执观念……
他们想要的,或许是自由自在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他们很享受阅读过程中的这种愉悦,喜欢那些曾给他们勇气的书,陪他们度过黑暗的书,带他们找到希望的书。
当孩子们重新找回读书的乐趣时,这家书店也决定继续营业了,希望让更多人爱上读书。
这是一本讨论阅读,嘲讽阅读,最终希望你可以阅读的书。几米用他一贯的绘画风格,为我们编制了一个梦幻而唯美,温暖而孤独的阅读梦。我们能从书中读出童趣、人情、诗意和哲理,也能品出人生百味。
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但你或许会错过另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打开《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一起走进几米的奇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