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上的营销大号连续多次转发,有关于原配及家属手撕渣男小三的视频,大部分热评都是拍手叫好的。那视频里的渣男渣女,被拍出脸,被抽打,赤身裸体的出现在微博网民面前,这一出“好戏”不知丰富了多少人的饭后闲谈话题。从道德角度来说,确实该打,破坏别人家庭。但稍有法律常识之人都知道,给他人造成身体和名誉伤害是犯法的。
视频下的热评里,除了拍手叫好的,当然还有个别为渣男小三说话的,说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原配也有责任。当然,这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在结束一段关系前,就私下开始另一段关系的行为,本就是道德沦丧的表现,不管是男是女什么原因都没啥可洗白的。
好了,我想说的是,与那些替小三洗白的评论如出一辙的热门文章。
随便滑了一下简书热门,不乏针砭时弊的好文,值得收藏的干货。当然还有一些题目热血,点开一看,就忍不住吐槽故事主人公的文章。从简书编辑的角度来说,与营销大号转发上文提到的视频的动机一样,这样的文章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有话题性,可以提高转发量,促进受众互动,提升品牌传播度,所以上了热门,这无可厚非,也可以理解。
这类文章,大多都逃不脱一个基本主题——默默私下的插足熟人的伴侣关系,而心生愧疚,但自己是真感情,不能控制自我之类的套路。当然很多写此文章的作者表示,这仅仅是一个故事或别人的事。但是,请不要把道德沦丧的事情,如此遭人鄙视和唾弃的三观,描绘的如此文艺可人,和无可厚非行吗?还用一副小三本身也是心理压抑的受害者的视角,并阐述着爱情自由,我爱你与你无关的价值观。
这样的故事,被编出来的越多越可怕。
庆幸的是,大部分人的三观都是正常无比的。只是我觉得,为了迎合低级趣味引发关注度的文章,被热门的太多,会潜移默化一些人的爱情价值观,会畸形未尝到恋爱蜜果的人的恋爱心理,也会给一部分自私自利和道德品质败坏的人,给予正当的理由和借口。就如当年火的一塌糊涂的《甄嬛传》,竟然有不少人视为职业心机宝典,对号入座,把自己当作初入宫的甄嬛,升级打怪。所以也很难说,会不会有法盲,效仿视频捉奸小三,并进行人身和名誉伤害。心里模仿效应,远比想象中可怕。
传播学里有个“第三人效应”,大意是说,对于与己无关且有不好影响的事情,人们通常会认为对他人影响大,而对自己影响不大,反而促使自己产生了一些不理智行动。比如疯抢板蓝根事件,就是典型的第三人效应。心理上觉得别人都会抢光了,自己也得提前去买,不然就没有了,反而造成了疯抢行为。这类文章被传播的多了,很难说会不会引发“第三人效应”。这对于我们的家庭,或者恋爱关系,本身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是说这些低级趣味,道德沦丧的事情,是不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曹禺的《雷雨》,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获过大奖的作品中,都描写过有关性和毁三观的情节,都有千人唾骂的道德败坏的人物,但是故事发展虽是如此,但作品精神还是高尚的。某种意味上说,作者是“客观的”,并没有洗白何种观点的倾向,而只是在讲故事。对于人物赞美也好,唾骂也好,悟出什么道理也好,这都是读者的事情了。作者的出发点是正能量的,落脚点也回归到道德正轨。就如莫言的《蛙》,虽说是描写计划生育时代个人的悲剧,看似在批判,但读过之后,落脚点还是在,对于人性和时代正面的思考上,而非让人不满和消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网络时代的微文学,也太需要正能量了。不论你写的是什么,作为作者,心中要有一杆秤。即便不是名作家,也要把持好是非观。你怎么知道你未来不会成为大V呢?不过,我还是相信,能源远流长的好作品,绝非三观不正者,可以写的出的。
那些说我就愿意看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你不喜欢可以不看啊。好的,不必来辩,随你看吧写吧。
有感而发,不得不说。不喜绕道,走好不送。
声明:
本文皆为简书作者毛豆六六原创。
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本人同意 ,并注明作者姓名、授权范围及原作出处【简书】。
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性目的时,需注明作者及出处【简书】。
对于侵权行为,保留依法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