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温柔较量

最近读到《母亲暗示法》里“治疗厌倦的特效药,防止孩子厌倦母亲”这一句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餐桌的玻璃转盘上,像一块被打翻的碎银。最近这段日子,这块餐桌成了我和航之间无声的战场。

不知从何时起,航总爱在饭桌上“唱反调”。尤其是爷爷奶奶来访,或是亲戚围坐时,这种对抗会变得格外明显。我夹给他的青菜被拨到一边,轻声提醒的“慢点吃”会换来他故意加快的咀嚼声,甚至有次当着表妹的面,他把半碗米饭倒进了汤里,眼睛却瞟着我,带着点挑衅的笑意。

起初我以为是孩子到了叛逆期,忍不住在饭桌上提高音量,或是饭后单独批评。可越是这样,航的对抗就越频繁。直到翻开书里那段话,才猛然惊觉:或许不是孩子在挑战权威,而是我在日复一日的唠叨里,渐渐成了他想要“逃离”的模样。

书里说,母亲的话语要“温柔而坚定”。这六个字像把钥匙,打开了我混沌的思绪。那个周末的晚餐,航又故技重施,把不爱吃的胡萝卜埋在米饭底下。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追问“为什么不吃”,只是夹起自己碗里的胡萝卜,慢慢嚼着说:“这个胡萝卜有点甜,像你昨天吃的橙子软糖。”他愣了一下,偷偷抬眼看我。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跟爷爷聊起他小时候在田里拔胡萝卜的事。那天晚上,航碗里的胡萝卜最终消失了,虽然吃得很慢。

后来的日子,我试着把“你必须”换成“我们可以”。提醒他饭前洗手时,会加上一句“妈妈刚洗过,手上还有橘子香皂的味道呢”;他挑食时,不再强调“蔬菜有营养”,而是说“你看爸爸吃了菠菜,今天搬花盆都比平时有力气”。这些带着温度的表达里,藏着我刻意收敛的控制欲。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有天航的表哥来家里吃饭,他居然主动夹了一筷子青菜,还转头跟我说:“妈妈,这个菜跟你上次做的不一样,有点酸。”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防止孩子厌倦母亲”,从来不是要做个事事顺从的“滥好人”,而是在坚定的原则里,藏进理解与尊重。

现在的餐桌,少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偶尔航还是会闹点小脾气,但我已经学会用温和的语气划清界限:“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吃,但剩下的饭菜要自己收进厨房哦。”他或许还会嘟着嘴,却不再用激烈的方式对抗。

月光再次落在餐桌上时,我看着航认真扒饭的侧脸,忽然懂得,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输赢的较量。当母亲的话语里既有春风拂面的温柔,又有磐石不移的坚定,孩子自然会在这份平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而我们,也能在这场漫长的陪伴里,成为彼此都不想要“厌倦”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