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其实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我们先虚心地请教一下人工智能:什么是“我”,他会比较谨慎地给出答案:
作为一个模拟哲学家的人工智能,我可以尝试给出一个关于“我”的定义,
但请注意,哲学上对于“我”或“自我”的定义多种多样,
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定义:
“我”是指一个具有意识、自我感知和持续性的个体存在。
它是一个主体,能够进行思考、感受、意愿和行动,
并且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这个“我”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实体,也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构建,
它通过个人经验、记忆、信念、价值观和关系来形成独特的个人身份。
然后回到问题来,我们先看看“我眼中的我”,这个好体会,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个脑袋,四肢五脏,还得加上时不时冒出来的小念头,这些都很具体,如同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每天都不得不有意或者无意地深刻体会它们,而离开了这些,我就不存在了。所以,“我眼中的我”偏重在“生物学上的我”的定义,当然也有心理(可能会很大量,因人而异)和社会层面的认可(一般是少量)。
那么“他人眼中的我”,则基本由社会层面的认知决定了,比如你是小明的爸爸,公司的好员工,妈妈的宝贝儿子,以及爱人的好老公等等。他人无法感知我的心跳和我此刻的念头,所以我更像一个被定义了的画像或者某种象征符号而已。
最后来看看“我眼中的他人”,这个才是真正的自我,题主对这种说法有点疑惑,其实细细一想,还有点道理,最直观的就是,我们喜欢的和讨厌的人和事,都是被自己无形中打上了标签的。看到他们,这种“喜欢”和“讨厌”的情绪就会无形中被调动,还有可能日积月累,不可逆转。这样说明,无论外在的任何事物,你去无视,喜欢或者憎恶,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某种向外延伸,而这种延伸,理论上可以扩至无限大。乃至一片虚无,我们无视它就是了。
例如,在我们眼中,未曾谋面的外星人,必须得是有脑袋,四肢和躯干,以及适合的温度才行,你不能想象如果有一群“人”住在太阳那里,会是什么景象。
在猫咪眼中,你是强大的两脚兽,每天全幅武装外出狩猎,如果平安归来,则会每天对你欢喜迎接,它不能理解我们每天在公司里激烈地开会和埋头写报告这些行为。
所以外在的一切,都是那个“我”的生命中最生动的“注脚”。
就好象捏泥塑,大家的原材料都一样,有人捏出兔子,有人捏出大象。有些人偏偏要捏一个大便出来。正如经典描述的那样:“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最后,我们在以近代某大德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尾。配合题主的问题,还相当应景的。
眼观青山数十里,(人海茫茫,宇宙广大,到底什么是我?)
青山内外皆自己,(其实眼见耳闻身触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的一种映射))
只因自己不相识,(但是你并不了解这个深刻的道理啊,而是把外界和自己分隔开来)
不识己者是自己。(重点来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才是真正自己!)
其实这里有个“小我”和“大我”的概念,“小我”就是这个人身,“大我”就是山河大地,“小我”从“大我”中带了剧本而来,几十年之后,曲散人终,再回到“大我”,去领下一个剧本,循环往复。
再来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这个玉米棒子上的米粒,有的这一期长得饱满些,有的则干瘪点。不过这一期结束之后,大家都得脱落下去,等到下一期,再去另一个差不多的棒子上再聚一次。(玉米粒就是小我,玉米棒就是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