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提到“叛逆期的孩子”,不管是从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旁人的口中。
也许,你家里正有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常常气得你想抓狂。他动不动就顶撞你,什么样的道理在他那儿都说不通。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试过各种办法仍旧不奏效。
家里的气氛紧张,稍微一点动静就剑拔弩张,像是能把房顶掀翻似的。他歇斯底里地冲你大喊“别管我”,然后重重地摔上门,隐没在黑夜里。
你着急,你生气,你懊恼,紧随着他的步伐走进夜色里,最终在他常去的网吧里找到他的身影。然而,他不回家,赌气不与你说话。你等在网吧门口,直到他走出大门,天已破晓。
作为父母的我们,曾经也走过叛逆时光,可面对自己叛逆期的孩子时经常无计可施。家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原本以为这样能够达到平衡,事情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句话说,谁先动怒谁就输了。在这场父母与孩子的博弈中,情绪先失控的那个,总是被伤得最深的一个。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做一切努力,将最好的学习资源带给孩子们。可不懂事的孩子却总让父母们失望乃至情绪失控。
你想用父母的专权压制住孩子不羁的心灵以及乖张的行为,可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不满、顶撞与愤怒。你越是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去干。这种对着干的方式,令大家都颇为不爽。
亲子关系似乎进入了“结冰期”。
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解决孩子叛逆期的通关密码。这就像洪涝的治理。堵,永远是徒劳的;疏,才是根本。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就像一头“倔驴”——使劲拽着它的鼻子,它偏偏不动;拿一根胡萝卜放它眼前,乖乖地就向前走了——顺着孩子的劲儿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他自然变乖。
关于这个感悟,是无意中看了一档脱口秀节目而得。
叛逆的孩子不分性别,女孩子同样让人操碎了心。
她一头个性的短发,校服敞着,单背着书包,就这么莽撞地进了家门。“小太妹”的形象很明显是在表明她正处在“叛逆期”。
爸妈已经准备好了饭菜,等她放学回家。不过,这次不像往常一样替她接过书包,递上碗筷,夹满各种好吃的。
这对父母已经提前学习过如何应对孩子出格的行为——凡事都要顺着她,对她决定的事情无条件支持!
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她一把踢倒椅子,表示不愿跟别人家一样坐着吃饭。好,爸妈配合她,都站着吃饭;
随后,她又表示自己不愿意吃一日三餐。好,爸妈配合她,允许她可以不吃饭,并她最爱的鸡腿啃掉;
她表示不想上学了,生气地把书本撕掉。好,爸妈配合她,跟老师打电话申请退学,允许她可以不用上学了,无限期休假;
她很生气,决定要离家出走。好,爸妈配合她,替她收拾好行李,送她出门。
然而,事情逆转了。
父母真正做到每一件事情尊重她的选择,站在她的角度看待事情时,她却突然不知所措。原本那些话、那些行为也是为了气父母,所以口无遮拦,并不是她内心所想。
她并没有想不吃饭、不上学、离家出走,平时那些“唬”父母的话,偏偏不奏效了。于是,她与爸妈之间的冲突自然没有了。她返回家中,感叹还是一家人在一起最好,对爸妈“么么哒”而结束。
尽管电视作品有些夸张的演绎成分,但故事还是完整地呈现了“叛逆期孩子”遭遇“顺”的待遇后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奇妙效果。
是啊,哪有真的像“仇人”一样的孩子?他们只是不太会表达情绪而已。
类似的女孩子,还能从电影《垫底辣妹》中找到。沙耶加是一名高二的女中学生。她打扮入时、甜美可爱,心思却完全没有放在学习上。她整日和三个要好的朋友出入各种迪厅、酒吧和时尚派对。显而易见,她的学习成绩是全班倒数。
叛逆期的孩子,大概就是这样,一副“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模样,整日横冲直撞、跌跌撞撞。
爸爸对她很失望,从来不拿正眼瞧她。老师视她为“垃圾”,几乎是放弃了她。她自己也自暴自弃,两耳不闻学业事,一心只把青春来挥霍。唯有她的妈妈认为她是好孩子,被老师叫去学校很多次,却从不责备沙耶加。
在妈妈的鼓励下,沙耶加来到坪田老师的补习班。其实,她是没有任何自信认为自己能上大学。尽管已是高二的学生,但她真实的学业水平却只相当于小学四年级。
坪田老师不同于沙耶加学校的那些老师。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浓妆艳抹、穿肚脐装的女孩子的过人之处和超大潜力。他帮助沙耶加树立信心,帮她找到未来要努力的目标,并帮助她在一年半后考上应庆大学。
这样的目标,对于沙耶加来说,是珠穆朗玛峰一般的目标啊。可正因为有妈妈的支持和坪田老师的帮助,沙耶加渐渐地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并让她痛下决心从贪玩中走出来,回归到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轨道上来。
过程的艰辛显而易见,坚持才是王道。正如句中那句经典台词所说——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故事迎来Happyendding,沙耶加从高中顺利毕业,并成功考上应庆大学。“叛逆期的孩子”在“顺”的安抚下,渐入佳境,迈向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沙耶加有这样一句话:好在我认识了一些“我喜欢的大人”,并看到了他们为我而做的努力,那么我也愿意成为“我喜欢的大人”而努力!
做孩子“喜欢的大人”,“顺”着孩子的心思来,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适当的时机点醒孩子,让他们安全地度过“叛逆期”。别看他们现在倔强地像头驴,真正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仍旧能发现他们还是当初那个可爱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