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谢谢清晨来自你的分享。
选择。你说以前回家,如果没有钥匙,面对没有钥匙的状况,你往往是告诉自己站在门口玩玩手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没带钥匙,站在门口等候的同时,你多问了自己一句,除了玩手机我还可以干什么?于是你走向去健身房的路上。
生活中让自己时时保有选择,你就活在了一个更开放的世界。遇到问题不被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卡住,你会越来越灵活,你的世界也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尊重。你说同学让你暑假回家帮忙带电脑,以前的你会满口答应。而现在的你会考虑实际情况,你很坦诚告诉他带电脑存在着危险,万一碰坏了双方都不好,所以你告诉对方,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到时候再决定。
当妈妈问你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你的态度有这么大转变,你说以前你很顾及同学感受,总是照顾到别人,害怕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今天你说,同学之间的交往,面对压力,你可以拒绝对方,同时你也接受对方拒绝你。
儿子,很欣慰你对自己的“看见”。人际互动中,当我们带着一颗害怕的心,想要去和对方建立好的关系。你就会不知不觉更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同时因为“害怕”,很自然你把自己的“强大”一面投注对方身上,对方看起来更强大,你就更显弱小,这份关系自然失衡,也就没“尊重”二字。
欲望还是需求?你说看到了一双喜欢的鞋,运用提问自己的方式看清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问自己:我有这种款式的鞋吗?(没有)我有鞋穿吗?(有)既然有鞋穿为何还要买?(我已经好久没有买鞋了)你一下子清晰自己想买鞋的原因,不是需求,而是欲望。看见即放下。儿子,这就是带着觉察在生活。
一个人带着觉察生活有什么好处呢?最简单一点,他(她)不会被旧有模式所控制,他(她)有机会跳出无意识的循环,时时和自己在一起。
儿子,恭喜你对生活多了些觉察,因为觉察,你有机会真实面对自己的需求,而不被欲望推着莫名前进,生活中也就少了纠结和斗争,天空更明朗,世界更简单。
目标和现状。你说,在同学群中看到了卖二手电脑的信息,第一反应是这么便宜要不要买?马上用理性将自己从“即时反应”中拉回来,问自己:我要电脑干什么?(学习)我现在电脑不能学习吗?(能)你很坦诚面对自己内心并敢于向自己承认说:内心深处的想法是可以玩游戏。又问自己:现阶段你的目标是什么?(让自己有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用心学习)现状是什么?(避免玩游戏,手机都换成简单版。)
几番对话下来,你说你马上打消买电脑念头。儿子,一个人能够时刻清晰自己的目标,当前进路上遇到阻碍、面临考验时,更有勇气与力量披荆斩棘英勇向前。
从众与喜爱。你说,同学问起你大学专业,你告诉他想学习心理学。事后你问自己:你为什么要选择心理学?(因为我妈妈是学习心理学的)好像这个理由并不充分。你又问自己:你真的喜欢心理学吗?(因为我妈妈喜欢,受妈妈影响,我也有些喜欢)
你告诉我以上两者之间是不同的。前者“我妈妈是学习心理学的”,妈妈喜欢我就选择?这完全没有尊重自己内在的想法,没有看清楚自己的需求。后者,受妈妈影响我也喜欢,这是可以的。虽然是受妈妈影响,但最终是“我也喜欢”啊。
儿子,妈妈很同意你的观点。“从众”的人一直在跟着别人走,跟着潮流走,跟着惯性走,这是一种盲目的前进,好多人走着走着“丢失了自己”。而你,更懂得尊重自己,可以跟随内在声音前进,时刻和自己在一起,这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生发的力量无敌可侵。
儿子,此刻我坐在床上用手机敲打文字,抬头透过窗帘可以看到外面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万物,就如你的分享,也照亮我的身心,温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