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些事的感受与行为,并不是取决于这个人或这些事怎么样?而是取决于我自己怎么想?怎么看?
如果说某个人或某些事是起点A,而我的感受或行为是终点C,那么,并不是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A导致了C。A并不是C的原因,C也并不是A的直接结果。这中间还存在关键的一个环节,那就是B――我对这个人或这些事的看法、评价、观点。如果你在B点的看法、观点有问题,其实无论A点换成什么人或什么事,都有可能导致C处的结果。所以重点就是,不是说去换一个环境,去碰见理想的人或事,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反应模式,从而来改变自己在C处的感受和采取的行动。
这其实就是两种对世界的认知选择,有的人习惯将问题归因于外部,总认为是他人他物导致了自己的现状,这种人无论生活在哪个星球,哪个时代,注定是无法改变他的现状,因为问题的根源不是外部,而是他本人。而有些人喜欢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认为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现状。这样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改变现状,最终改变外部环境。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应该就有这个意思在内。心外无物并不是说物质的存在态,而是说内心没有感受到的事物对这个具体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相当于不存在。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见,只有跟你产生联系的事物或人才能在你内心发生反应,否则你是感应不到那些跟你没联系的事物的。
庄子的“空船理论”形象说明了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里面讲的观点。假如说你现在正驾驶一条游船在游玩,正当你欣赏大自然馈赠的湖光山色时,突然,你身躯一震,重心不稳,立马掉进水里面了,你发现是另一条船撞到了你的船,致使你翻船落水,你很生气,你认为是对方驾船的人的问题。你非常生气地想找他的麻烦,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当你爬上对方的船,发现原来是一艘无人驾驶的空船。这时候,你的愤怒马上消失了,你对自己翻船落水有了新的看法与评价。同样是撞船落水,为什么有人或无人驾驶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区别就是你的看法与评价变了,才会出现事件没有改变,但你的感受与行为会改变的现象。
因此,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将要失控时,想想埃利斯的理论:发生的事件或他人的言行(A),并不会直接导致我的感受或行为(C),而是中间的环节(B)――我对事与人的评价与看法,才是导致我的感受与行为C发生的根源。
我们要想控制或者改变C(我的感受与行为)的结果,改变A(发生的事或人的言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最重要的是对于A,我们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且要改变A,不应该是前提,而应该是我们改变B(我对事与人的评价或看法)之后带来的改变。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改变B(我对事与人的评价或看法)之后,不仅会改变C(我的感受与行为)的结果,而且会改变A(发生的事或人的言行)这个外部环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物”,外部环境是由身处其中的人营造的,也随身处其中的人本身的改变而改变。改造环境、改变世界,源于你自己,源于你当下的选择。
冲动是魔鬼,冲动就是情绪失控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质就是你的情绪管理、情绪表达决定命运。当你情绪容易失控时,想想这个理论,试试这个方法,说不定你的人生会有惊喜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