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看到别人身体伤痛或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自己是否也会觉得痛苦?绝大多数人是会的。这就是共情能力的体现。
而我们在媒体资料上了解到的这三个少年,事发前后既没有道德的自我批判,更没有对逝者的共情难过,我们会觉得非常残忍,这是让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今天就是想聊一聊这种共情缺失。
我们知道共情能力不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我们带来更强大、更明智的解决冲突的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结果显示,当人们观察到或意识到他人的疼痛与不幸时,大脑中情绪和躯体感受的区域就会被激活。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表明,慷慨与利他的行为能够激活大脑通常与“食”“色”相关的快乐中枢。这意味着,我们的确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痛苦与情感。
共情能力也不是“有”和“无”的关系,如果共情以满分10分计算,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分布在4-6分。有些人即使共情能力略低于正常,其他人也只会在某种程度上觉得他没礼貌,不太尊重人,或者不懂换位思考,或者是很自私。但是如果他道德感比较强,我们还是会觉得这是个好人。甚至一些需要特别冷静的职业,它的从业群体就需要相对共情能力低一些。
有些人是对其它人的痛苦无知无觉的,或者能感受到的很少,就好像在“共情”这件事上是有缺陷的。这种情况下,个体将无法跳脱出自己的视角去体会他人的经历,尤其是那些感受、思维方式和信仰与自己有所不同的人。
这当然是极少数人,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好像越来越多。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严重(Douglas LaBier商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华盛顿进步发展中心主任)。
共情缺失与个体的大脑发育有关,而影响这部分大脑发育的当然也有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我们知道小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残忍”的,从发展的角度上看他们的这部分能力还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所以没有办法充分的理解别人的痛苦与难过,这需要岁月的增长,也需要规训的力量。
首先,共情能力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密切相关。这个系统可以模仿、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然而,人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不完全或受到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可能相关的还有大脑的结构状况。
其次是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就像在我们往期视频中无数次说过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亲密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对于孩子表达情感的重视程度和反馈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
最后就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网络和智能产品的普及等等因素,让人们对于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往往缺少耐心和时间。以致于,人们很容易疏远他人,不关心别人的情感和需要。我们以各自的方式夸大了拥有某事或某人的重要性,而且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如此一来,我们会渐渐背离初心,以“所有”代替“所是”。以致于缺乏共情能力的人越来越多.
而这也导致我们会失去与他人的链接,意识不到我们彼此之间命运是相连的。我们会失去与世界的连接,忽略世界最终是一个闭环,没人能真的置身事外。我们会失去与自己的链接,以为拥有“那些”就是我们最想要的。
说回到邯郸的三个少年,共情缺失、道德缺失,也许这个结果不仅仅源于共情缺失,但衷心期待这不会再发生。
也许现在的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也许有这些和那些的不利因素。但是共情的能力原本就深埋于我们的大脑中,我们可以通过正念,通过换位思考不断的去理解对方,那个人可能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对头,乃至陌生人来提升我们的共情能力。同时一定记得不比去评判对或错,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立场判断,所以我们都不一定是全对。
从我们自己开始,我们好了,孩子自然会好。我们每个人都好了,社会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