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合肥汽车站的文章,写的是那个年代的记忆。如今已经过去了许多个年头,和那篇文章的作者一样,我也爱上了家乡的车站。
后来,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一本叫《绿皮车站》的书,才忽然想起要把脑海里这些零碎的画面重组,写一写家乡的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车站。
清晨五点钟,雾霭笼罩着这个安静的小镇,故乡的天刚刚蒙蒙亮。一个小时以后,老桥头的车站开始热闹起来,小镇一天的惬意生活从这里开始。老菜农挑着沾满晨露的新鲜蔬菜,慢悠悠的从老桥上走过。早餐摊的生意正旺,打开蒸屉的那一瞬间白雾弥漫,热气蒸腾。行人熙熙攘攘。离家的游子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缓步上车。
汽车准时在七点离开小站,驶往充满希望的远方。小站每天用三个小时上演一部故事性电影,很多年来从未停止播放。这是我记忆里对小站最熟悉的场景,十年来那些零碎的画面依旧清晰如初。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一个故事中,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曾经身处于小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以群众演员的角度目睹这些故事的发生,不曾想以后的我也将从这里出发去往天南地北。
那一天,我站在老车站的桥头上,等待着汽车的到来。与许多熟悉或者陌生的人擦肩而过,却来不及抬头多看他们一眼,我们彼此间这一生便在这背影里告别。时间开始倒计时,我在最后的两小时里走进了那家早餐铺,年迈的爷爷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盘刚出笼的包子放在我面前:“多吃点,上车了就没东西吃了。”我低着头悄无声息地吃着,害怕一抬头就止不住离别的眼泪。时间竟如此仓促,我在售票员的催促声中上了车,那时刚好七点钟。车窗下,爷爷的身影久久地定在那里,我望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在伤感里挤出了微笑,窗外,他正挥手告别,深陷的眼窝里装满了不舍。汽车开动,渐行渐远,我望着他的身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小站见证了许多人的离别。
这是一趟开往远方的车,在某个季节里从一个起点到达另一个起点。对于归乡的游子来说,老桥头是他们的终点。小时候,我看着他们只身离去;如今,我自己也匆匆离开。每个陌生的人都在不同的时间里经历着同样的画面。告别和重逢,总在短暂的时光里显得那样沉重有力。
让我感慨的是,老车站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一直都在,不曾消失。后来,我无数次地回到那座小站,几百公里的奔波赋予我内心抑制不住的乡愁。漂泊在外的日子里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想到“家乡”这个字眼,没有其他原因,只是缘于对故乡难舍难分的情绪。
这一次,我又回归到群众演员的视角,见证着这里各种的变化。小站淘汰了旧车,换了一批新车。早餐摊还在,还是我曾经熟悉的味道。驻足停留的时候,家乡人正端坐在门前谈笑风生,用十级水准的家乡话叙旧话家常。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不一会儿躲到了桥洞里嬉戏。此时的桥上,又一辆汽车归来,带回来一些风尘仆仆的游子,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也许有一天,这里的石桥不复存在,汽车也会像“前辈”一样被淘汰,只剩下这座孤零零的小站,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把这里当作是去远方的出发地了。
汽车在通向远方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着,傍晚时分的阳光涌入车厢,我在梦境里思起了车站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