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精神分析流派的看法转变

今天和朋友的沟通中,梳理了自己对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的想法转变过程

最开始接触心理学是在高中,当时看的是武志红,还有张德芬。

当时还没有原生家庭的说法,武志红老师打出了推翻原生家庭的第一枪。

当然原生家庭不是尽善尽美的,也不是每个原生家庭都要“推翻”的,只是在以儒家、孝道为底色的中国文化中,提出来为何家会伤人的当时,显得挺“异端”的。

当时的我,虽然已经在叛逆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但是从没人告诉我,家庭也可以是错的,我的叛逆也可能是对的。

后续就到了大学,工作之前,看了《巨婴国》,感受到了精神分析所带来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武志红老师聊了很多问题,但是不给方法

也会让我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性有质疑,有些问题乍看是说的挺对的,但是依据呢,总不能似是就而非了吧。

后面学陈海贤、李松蔚,偏向于系统家庭治疗、认知

再进入到目前的工作,通过和同事们的探讨中,看到了他们通过精神动力的方向给案例提出新的角度

突然又想真正的了解精神动力学,当然作为精神分析的当代发展,精神动力学显然科学了很多

但是听曾奇峰老师的课程的时候,还是充满了深深的质疑,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哪一种流派,提供的也只是一种解释方向而已。

具体需要用哪一个流派解释,也看哪个真的对后续的改变有用

有用才是硬道理


然后发展到现在,跟着动力学派的老师做心理咨询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咨询师有一种冷峻,但是后续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动力学的那些感悟、启发

就像陈年的老酒

入口苦涩,但是运用到生活中,就有一种历久弥香的感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