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如果不只是阅读,而是试着去品尝,那些被翻开的目录,就是一本蕴藏人间美味的食谱。
现在,请你想象自己是一位食客,让我带着你阅读的舌头,去探秘文学的山珍海味。
文化巨人鲁迅先生,生于浙江绍兴,拿手菜却不是一盘江南鱼虾,而是一锅有滋有味的灵魂麻辣烫,大时代的锅底,笔杆子串起小人物,配以海椒、花椒、辣椒,又悄悄浇点绍兴黄酒,叫人回味无穷。
沈从文先生浓郁的剁椒鱼头,钱钟书先生幽默而不腻的无锡酱排骨,老舍先生奇妙但会上瘾的北京豆汁,这一道道文学佳肴,是层次丰富的人生百味,包裹着我们思想的舌尖。
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每个人味蕾不同,口味更是不同。而我却尤爱那一碗白粥,它来自清晨朝阳的小火慢炖,也来自傍晚夕阳的余温加持。
大家好,我是讲书人思慧,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一碗白粥,来自汪曾祺先生的《慢煮生活》。
慢,并不是时间上的慢,是心境上的慢,但是又必须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沉淀出这种慢。只有路过世界的大风大浪,才能走进内心的风平浪静。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一起寻找时间和慢的关系。从“ 一花一叶皆有情”,到“ 一茶一饭过一生”, 又从“ 万水千山走遍”,最后回到“ 花枝一束故人香”。
一花一叶是生命的静,一茶一饭是生活的动,万水千山是世界的远,花枝一束是故乡的近。人的一生,总是在远与近之间,寻找恰如其分的动与静。而慢,不再是形容一段时间,也不是描述一个动作,慢,是回望漫长人生时的放下与看淡。
在书中,先生说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推崇先生的慢煮态度,但我更赞赏先生对生活的宽容。我们不应急着去过慢的生活,应该去经历,去感受。同样的天空下,我们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云淡风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思想上的修行,有人归林求雅兴,有人上山求静心,有人入庙求高见。中国道家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不会追求环境的幽静,也不会逃离市井的喧嚣。
回到这本书的目录,我有个建议,如果我们倒着去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从千山万水到一茶一饭,最终再回到一花一叶,人生也许本没有真谛,如果有,它大概就藏在这一花一世界里吧。人生和花一样,会开也会谢,无论长短,没有好坏。
说完目录,似乎应该说说书中的内容。且慢,白粥要慢慢煮,人生要慢慢过,汪曾祺先生的书,要慢一点,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