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我们的父辈,这一代的父母大多对教育更上心,花费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效果却往往不理想,往往是我们越陪伴,孩子反而越叛逆对抗,表现越糟糕,亲子关系越紧张。
究其原因,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因素不是父母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是父母所持的教育理念。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在《家庭陪伴》一书中指出:想要陪伴更好,其实并不难,仅需真正明白三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教育是否正确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现在,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借由书中丰富的例子和心理学理论,看看如何能更好陪伴孩子。
- 关系大于教育
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把自己的角色变成教练,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温馨,反而是很多的管教、训斥、威胁甚至惩罚,殊不知,亲情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唯有在亲情的呵护下,孩子才能形成三个重要的自我要素:爱和被爱的能力;既独立又愿意依赖,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认同,协调自卑与自尊,创造与发展的能力。
相比起来,孩子是否能取得好成绩,是否听话,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当然,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过度亲密、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父母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莫过于看见并接纳真实的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非常多,就是因为我们处在强势的一方,所以经常不自己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努力学习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结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失去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
-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很多家长会很怕孩子犯错误,比如发现孩子撒谎,父母便会因此认为孩子品行不好,从而陷入焦虑,而当一个人充满焦虑,思维就狭窄,处理问题的方法就简单甚至糟糕。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为了不让孩子犯错误,不惜打骂、惩罚孩子。
但是,在李子勋看来,家长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允许孩子犯他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包括撒谎、打架、偷别人东西等。
为什么呢?
犯错误恰恰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摔了几跤,爷爷很心疼,出门都抱着,后面孩子都上小学了,走路还不协调,经常把自己绊倒。这就是一个抚养者剥夺了了孩子试错成长的典型例子。
我们经常在新闻看到类似报道,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结果到了青春期人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在外面唯唯诺诺,但是对父母却动则发脾气。
原因很简单,孩子小时候没有从错误中学习到责任和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父母帮着处理,现在长大了,他依然没有应对的能力,而父母也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当下的矛盾,他就很容易把愤怒指向父母,把一切不顺归咎于原生家庭。
- 教育有效比对错更重要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会去读很多教育的书籍,学习教育的课程,结果和孩子的关系反而像仇人一样。原因也很简单,当父母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就容易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会试图传授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其实,正确和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我们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的东西,很多正确的大道理只存在在书本中,在生活中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实用的教育,因为它不会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
孩子年幼时,他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是,他的思维方式慢慢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级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与简单。
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毋庸置疑,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陪”,而不是“教”,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走进孩子的世界,分享孩子的喜乐,跟随孩子的脚步一起成长。如果你想学会用更富创意、更新颖、更有效的家教知识与技术来陪伴孩子,就打开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