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和一位同事聊过一件事:初中阶段,孩子的友情是如何建立的?我们分了很多类:放学回家后,网络游戏同盟的“战友情”,微信传送作业的“抄作业情”,谈天说地的“闺蜜情”,倒是非不嫌事大的“话友情”……在学校,课上传纸条的“密友情”,一起上厕所的“同路情”,一起找老师的“同盟情”,一起吃午饭的“饭友情”……总之,聊到学生在学校如何建立友情时,同事提醒我:放过他们吧,让他们撒欢地吃顿饭,建立下“饭友情”。
自此以后,我中午开饭时进去一次,只为检查饭是否够吃,然后就是在规定午休时间2:20进班。今天中午一切照常,但是有三个孩子始终没有在规定时间进班,直到我半点出门时还没回来。此刻的我,还是按照班规给值日班长嘱咐了一句“迟到的,在门口站着看睡。”刚进办公室,就有孩子过来给我讲中午发生的事情,可迟迟没等到这三个孩子来找我。三点整,才来找我。大概听了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因下午两节课,便让孩子进班讲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两节课后再处理。
事情的经过,大抵是班里的这几个孩子将排球当足球踢,高二的几个学生无故抢了排球,追回无果,我班学生便拉住了高二一学生的帽子,一拉二扯,我们班的这两个学生就与高二学生掐到了一起,另一学生上前劝架,但带有火上浇油嫌疑。我班两名学生,一人眼睛肿了,一人手有轻创。第一时间体育老师,年级组长就让孩子先去了医务室检查,好在都只是皮外轻伤。
两节课后,年级组长竟要处理此事,我和高二学生的班主任也一起处理。年级组长处理,我则在旁边听了解经过,同时也是学习经验的过程。年级组长分了解事情经过,划分双方责任,缓解学生矛盾,提出解决办法这几步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花了一节课时间处理了此事,该道歉道歉,该教育教育。说到孩子都接受认可,事情才算结束。之后,我才将三个孩子叫到一起,帮他们分析此次事情。也通过刚刚处理的过程,帮他们分析自己的对错得失,借机教育批评。
先内省:我有没有问题?一开始,孩子们很委屈,觉得是对方先动的手,自己是受害者,所以自己没问题。等到处理完,我再问他们自己有没有问题时,才开始认识到:没按规定时间回班,把排球当足球踢,没认清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等问题。
后反省:这件事情我的得失是什么?
孩子们均说到,遇事要冷静,不能冲动;不能有看热闹凑热闹的心理;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等。
我也帮孩子们分析,分析整个事件经过,分析面对问题时每个人的态度。先安抚情绪,再教育引导,效果更好。三个人都有进步:首先,没有先动手。说明内心还有约束。其次,再处理问题时,态度很诚恳。最后,有人本想乐于助人,但方法欠考虑,适得其反。最后,告知有皮外伤的孩子:如果不舒服,当时立即联系家长让家长带去医院检查;如果回家后觉得不舒服,就先让家长带医院去检查,然后再来处理。
结果十点多还是有家长打电话来,自己连事情的经过都没弄清楚,张嘴就说“老师,我们家孩子饭也不吃了,眼睛也肿了,咋回事啊?”接到这样的电话,我很失望也很生气,一是整个事件处理过程,家长都没弄明白,就打电话来;二是孩子并没能以实相告家长,在老师面前,接受了一切道歉,也表示无需联系家长,不必去医院,回家后就与家长沟通不畅。
一场足球风波,几个年轻气盛的孩子,一时冲动,口不择言,好在并不是大问题。只可惜,一下午的时间全都花在了处理这件事上,到最后还是被质疑。是我们的教育不对?还是本来教育就被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