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谁是持匕首的人
——《荆轲刺秦王》系列七评讲二
//行言
按说,荆轲有着以上诸般的优秀素养与品质,又密谋筹划了如此之久和如此之充分,刺秦的任务是有很大的几率完成的,但却在最关键的廷刺这一环饮恨铩羽,这又是为何呢?
我在这里,不是想要做什么事后诸葛亮,历史终究是历史,都已成为了过去式,但历史却是能够借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分析明了历史中某个事件的成败得失而获得对成败之因的宝贵认知,在以历史为经验教训的吸收利用中,积累现实生活中处事待人的利弊得失考量形成的珍贵经验财富,知道该避免什么,争取什么,知道哪些应做哪些不应做,少走弯路少碰头,这才是对历史的应有态度,更有之,还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将其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在认知中或扬弃或继承,给自身一种精神取向的参照,使思想走向成熟!
那么,荆轲的失败在何呢?
一个主要的因素当在用人上!荆轲应负有用人不当,失之明察之嫌。
刺秦一事是由燕太子亲自主持的,所有一应人员都归于燕丹,燕丹的责任更是不可推却,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所有的计划方案,步骤与详细措施,其实都是系于荆轲一人之手的,荆轲才是实际的执行者,也是刺秦行动的核心主脑人物。
试想,一个连取信于秦王的谋划都不曾想到,还是由荆轲主动提出的,这样的一个燕丹又怎会是谋划刺秦行动具体措施的主事人?说到底,燕丹只是刺秦大局的一个主持领导而已,做事,还要靠荆轲,而荆轲,从获取取信于秦王的准备工作到贿赂秦宠臣得以献图接近秦王再到对刺杀秦王的布局分工安排,都是方方面面做的滴水不漏,所以就整个刺秦计划的用物及用人上,荆轲都应该是有着绝对决定权的,可是,秦武阳还是被选中随行,并担执行行刺任务,这难道与荆轲没有干系吗?我想,如果他能慧眼识才、一眼看透秦武阳之外强中干、难堪大用,坚决地向燕丹请辞此子另选他人,燕丹会不听取吗?
让我们来推测一下秦武阳的作用或者说是秦武阳的分工任务是何,以此来看他对整个刺秦行动全局的影响有多大?
文中没有明确交代秦武阳的具体任务,只是粗粗地写为“乃令秦武阳为副”,既是“副手”,那主要当在协助荆轲完成行刺任务,也即是说,行刺秦王原本是荆轲和秦武阳两人一同完成的。但我们不妨再细细考虑一下,那把淬毒的千金之利匕首却只此一把,所以,只能是一人持匕首行刺,另一人从旁协助,负责拦截封堵并制伏秦王,两人自秦王两侧一左一右展开夹攻。若能在秦王猝不及防下,两人一举刺中秦王,其必中毒立毙于当场;若未能一下刺中,则二人左右夹击合力再封堵擒拿刺杀,展开连续的追杀,合二人之功,在群臣惊慌失措来不及救援,秦王独力难支之下,一举将之擒杀,甚至,有可能的话,将其活捉,逼迫其签订契约。
那么,这里的关键一点是,匕首只此一把,谁是持匕首之人?谁是协助擒拿之人?
谁是持匕首的主刺之人呢?其实,并不难辨认。
匕首藏于图中,谁是献图之人,谁就是主刺之人!因为只有在献图展图之时,才有机会持匕首行刺。
《莉柯刺秦王》一文中,这样写道: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原来,真相就在书中!荆轲的任务是向秦王献人头,秦武阳才是向秦王献图之人!这也就清楚地意味着,奉武阳正是那持匕首刺杀秦王的人,而荆轲则应是负责擒制秦王的协助之人。两个抱着与秦王俱亡的必死之心的高手合力,刺秦必矣!
反之我们也推理一下。
如果一开始就已确定由荆轲持匕首刺秦王的话,荆轲必定是献图之人,而决定是献图还是献头的分工或者是其他方式的分工则完全由荆轲这个主谋人决定的,荆轲若是担任持匕首刺杀之任务,大可不必费折章地让秦武阳捧图,而自己捧人头匣。
现在,我们在文中看到的是在即将向秦王献礼的大庭广众之下,二人是“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就毫无争辨地说明秦武阳必是献图之人,持匕首行刺杀之主攻任务的非秦武阳无他!
然而……
可是……
时也,命也,历史终是眷顾了天下苦难的百姓,也因而眷顾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