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智障的2024年

2024年发生了一些大事,我只记得我的书《想象未来的孩子》系列书之《变形记》顺利出版;6、7月在国内办了三场新书分享会;我被困机场;10月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下一本书在11月通过了出版社的选题,现在着手画插画;文章入选教材。其余的事要翻朋友圈才能想起来了。
2023年的结束是一场诡异的城市徒步,圣诞节期间,我们误入了一个繁华都市的无人区,走了几个小时,从下午走到晚上,一个人也没碰见。宽阔的道路两旁排布着工厂和巨大的机械,还有一堵长长的涂鸦墙,只在途中遇到一户人家亮着灯,这家人隐居在充满建筑的沙漠里。我们走进了僵尸城,不遇见人是幸运的,我们身上一件拿得出手的防身工具都没有。想着应该很快就能走出去,所以没有原路返回,最后一段路是沿着铁轨走的,因为铁轨远处有密集的灯火。当我们终于见到汽车时,我知道我们得救了,很神奇的是,华丽丽的酒店大厦和无人区无缝衔接。
2024年一月,我和小猫第三次合作,我写文章,她画插画。2023年小猫第一次帮我画插画时,我没有告诉编辑是我女儿画的,直到编辑赞叹画得很好时,我才告知这是17岁的女儿画的,后续的母女合作水到渠成。
一月份德国发生了大事,各地爆发抗议游行,反对AFD(德国另类选择党),因为这个极右翼党秘密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外国人,包括已经获得德国国籍的外国人。我们镇上也搞了游行,我认识的一个记者举着牌子参加,上面写着:wir koennen es besser machen als unsere Großeltern!(我们能比我们的祖父母做得更好!)这很能表明德国人对上世纪的那场战争的反省。
二月份,小猫跟她心爱的书告别,这本书为她几个月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die Geschichte der Kunst 》(艺术的故事)从她14岁读到18岁,陪伴了四年的好朋友。之所以这么漫长是因为这本书里浅尝辄止的提到一些东西,引得人好奇,就要去看别的相关的书。
因为这本书和一位学艺术品修复的同学的引导,小猫想要去学艺术品修复。这个专业的大学入学有个要求,就是必须在相关行业实习一年。本来已经有一家公司接受小猫去实习了,但她又发现汉堡历史博物馆在招修复实习生,于是报名参加。博物馆的招收门槛比较高,第一轮是提交简历和作品集,第二轮是按照要求制作一个可以打开的微型金字塔和讲述故事,小猫选择了埃及古老的莎草纸制作模型,故事也编得很动人。那段时间小猫被得失心折磨得很痛苦,好在前面两轮都顺利通过。第三轮是面试,失败了。
四月,小猫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失败,因为这件事在她眼中很重要,她用了自己十几年生命的全部智慧和能量,所以失败的打击很大。有从事艺术品修复的前辈告诉小猫,你被刷下来不是因为素质不行,而是别的候选者已经在这行干了很多年了,或者有艺术史的学历,你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怎么竞争?小猫直接放弃了艺术品修复专业,转向了艺术史。选哪个大学呢?我说,就选离家最近的,我家小孩择校的唯一标准就是离家近。于是小猫去了波恩大学,离家100公里。学艺术史和社会经济学两个专业。
四月,我得了一个彩铅绘画比赛的银奖,高兴了一秒钟,朋友问我怎么才高兴一秒钟,我很善良地表示可以延长到三秒钟。得到即放下,是我的优点还是劣根性?
五月,我在网上读了《老残游记》,很喜欢,所以六月回国时,请朋友帮我买了一本旧版的书。
五月,我的书《想象未来的孩子——变形记》入选了班班有读书单,我当即出门徒步17公里,之后到田里摘草莓表示祝贺。
六月下旬,我和小猫一起回成都,我生平第一次骑了共享单车。回国那段时间的生活太忙碌了,每天的约饭都排不过来,还好我有一个特别细心周到的经纪人,她帮我排时间,有时候连早餐都约上了,吃过早茶11点过,马不停蹄地去赶12点半的午饭。我的唯一一次家庭聚餐也只能排到很后面,还有亲戚朋友约饭完全排不上。我曾经幻想回国之后每天吃好吃的,多么幸福,其实吃了开头两三天就干不动了。
去重庆三天见到了老同学,第一天就是几个女同学一起玩,在我们住的下浩里吃烧烤,逛逛,喝茶,很舒服,第二天的聚会人比较多,反而没办法好好说话了,只是看到了多年不见的面孔。
6月28号,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签书,每一本都要写赠言,有的家长还提出小朋友正在特殊时段,希望我写鼓励的话但又不能太明显,免得给孩子压力。这一天的签书很考验体力,到后面我的手都快要不会写字了。然而,这还只是第一场的签书,之后同样的事情又搞了一天。
我认真地签好每一本书,之后经纪人帮我一一盖上私印。这枚印也是为了签书专门找名家刻的,我的经纪人真是事无巨细,新书发布会同时也是我的插画展,装画框,做复制品现场售卖,选择场地,布置场地,现场人员分工,邀请嘉宾,活动流程,宣发,对接出版社,做海报板,视频直播,签书的清单等等全部搞定。哦,还包括定制我的插画T恤,带我去做头发。
6月29号在成都宽窄巷子三联书店办了第一场新书会,我去得有些晚,我的经纪人帮我带了化妆品,我在卫生间疯狂地往脸上涂粉,来的人很多,卫生间里的人也很多,多数人猜到了我就是今天的主角,我有些不安,不是因为别人看见我擦粉,而是有些朋友已经在网上认识多年,我却没办法认出来,叫出人家的名字。我从心底感谢所有前来支持我的朋友和读者。
我是有轻微的脸盲症,慢慢我发现,我不仅脸盲,还心盲。
我一个在家宅了二十年自闭中年,突然要在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真是很突然。我的对谈嘉宾和主持人是文化影视圈的老炮,文化底蕴深厚,口才了得,他事前鼓励我别慌,我说什么他都能兜住,我就随便说。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我拿着话筒滔滔不绝地说,我朋友的女儿对我的女儿说:“你妈妈说话怎么像喝了酒。”我没有喝酒,但确实脑子有点乱,反正主持人抛出什么问题我也不在乎,我只说我能想到的东西,他都能帮我圆回来。主持人最后的收尾竟然落在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他说出那番话时,我惊诧地瞪着他,这是把我捧上天的节奏啊!
7月3号在涌莲陶瓷艺术馆办了第二场新书会,对谈嘉宾和主持人是四川文艺出版社的总编张庆宁女士。我已经有了一次经验,活动现场气氛欢乐轻松,我不记得我说了些啥,也不记得主持人说了些啥,事后我的老闺蜜和她老公讨论的时候,我发现我几乎是失忆的。反正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庭院和开敞的室内环境都很有艺术气质。
7月5号在几何书店办了第三场新书会,原本几何书店是首选场地,因为那是个洞穴风格的网红书店,很符合我的故事类型。可是经纪人实地考察之后,觉得商业味有点浓,还是三联这种老牌书店好些,而且我娘家就挨着宽窄巷子,我去三联书店很方便,几步路就到,所以就不考虑几何书店了。但是几何书店的经理很热情地邀请我去办新书会,所以就安排在了第三场。
几何书店新书分享会的主持人是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年轻,声音悦耳,主持能力很强,比一般的主持人更多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控场能力。现场小朋友和老师读我的书实在太可爱了,我很惊讶自己的文字读出来是那么生动流畅。我很感动的是简书的朋友也来捧场,连当地派出所的所长也来了,说是来为儿子买一本书。签售环节,我被团团围住,我再次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唯一的遗憾是书没准备够,只有过后补上了。
在国内呆了20天,返回德国的那天,我和亲友们依依惜别,老母亲热泪止不住,在天府国际机场换登机卡的时候发生了尴尬的一幕,许多人同情地看着一个大妈慌张地翻包包寻找证件,还一边拍着头一边懊恼地骂自己是猪头。我就是那个猪头大妈。一个机场工作人员在一旁耐心地陪着我,给我讲解补救的办法,可以让我的德国家人把证件发快递到成都。可是,我想到我的德国家人,头就更大了,我的儿子独自在家,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能保证自己活着就已经是能力上限,怎么指望他给我找证件?何况,连我自己都想不起来证件放在了哪里。目前的情况是,我的女儿可以登机,我不行,但是女儿想和我一起走。
人生中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我慌得不行,人生总要经历些事,我发蒙的脑子里使劲安慰自己。我想明天去德国使馆问问,能不能给我开一个临时证件,反正我的身份信息应该是联网的。我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改签机票。
就是说,告别的茶也喝了,泪也洒了,我却走不脱了,杀个回马枪。朋友安慰我,这样印象更深刻。
我正带着女儿准备去坐车回市区时,我的母亲给我发来了微信,一张图片,正是我的证件,她收拾抽屉的时候发现的,问我是啥,全是外国字她也不认识,看起来很重要的样子。我得救了,我的证件只是忘在了成都娘家,而不是德国家里。
更离奇的是,我在离开德国前往中国的那天,竟然还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带证件,我觉得好像没啥用处,幸好那一瞬间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至今也不明白,我当时为什么会犹豫,出门带证件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肯定是我的脑子不正常了。要不是我的老母亲很勤快地收拾抽屉,我还以为我的证件就在德国家里,根本没有带出来。
我莫名多出了两天时间,正好机会去办来不及办的事情。第二天,我接受了《读者》报的采访。
回到德国之后,我的编辑给我约了新书,一个是扩写之前的一个绘本,把3千字的绘本扩写成几万字的桥梁书,另一个是写《变形记》的姊妹篇。我动手开写,很不顺畅。
八月初,有一天我枯坐在iPad前面,突然来了灵感,一个全新的故事空降到我的脑子里,我噼里啪啦一口气敲出了两万多字,第二天又敲出来几千字。反正几天时间就把初稿写完。
我兴奋地发给编辑老师看,她很喜欢很满意,立即就与我商量出版形式和插画的事,并且连后期推广都想到了。我欢天喜地地开始继续写故事和画插图。
这期间,女儿在波恩住进了单身公寓,我去陪伴两周,让她慢慢适应独居。我每天给女儿做饭收拾屋,一个小公寓的工作量实在是很少,我有大把时间安安静静地画画。
八月中,我的书《想象未来的孩子——变形记》被《出版人》推荐。
十月中,我画插画的书《想象未来的孩子——欢迎来到机器世界》出版了。
十月下旬,我的编辑老师带着我的书和她们出版集团一起来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书展,我的书被放在展架的C位。书展来了很多世界一流的作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也来了,读者蜂拥而至,巨大的展场挤得水泄不通。我赶去法兰克福和我的编辑老师见了面,我们还是第一次会面,她告诉我,我的古建筑绘本故事将由盛明圆绘画,我很高兴,她是顶流插画师,绘画风格也很符合我的故事。
我在展会上逛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展位,好亲切。我看到展板上挂着一些连环画的图,正好有些老外在看,我走过去兴奋地自我介绍,我是这个出版社的作者和插画师,你们看到的这些图名叫连环画,类似于动漫书或者法国的图像小说,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图画书。我指着画讲了《武松打虎》和《西厢记》的故事,老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很满意自己为连环画当了一次讲解员。
十一月,我有些忐忑,等待着出版社的宣判。在选题报表里,我和梁晓声排在一起,这是几个意思?我看不懂,也不敢问。我的编辑老师说,你完全不用担心,你的书肯定能通过的。真的,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选题顺利通过。就是说,我又给自己接了一个大活儿,四本系列书+插图。
十一月,我的文章《生成艺术——给我一个算法,我能永不停歇地画》入选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美育》高中教材,这是艺术与科技主题的文章。2022年我为《文物之美》教材写了三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我是最听话的作者,出版社约我写啥我就写啥,从驻村干部到战争故事,从古典绘画到当代艺术,从艺术到科技,从古建筑到文物,从航天技术到科幻小说。

2024发生了很多事,还有一件事是我的一个传统婚礼绘本被一对新人选在婚礼上展示。回看我2022年的年终总结,那是刚刚推开门时的新鲜和惊奇,今年,我用新书敲开另一扇门,往外走,门会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宽。
我之所以写这个,其实是因为这段时间我处于摆烂状态,摆烂使我有些焦虑,我要立起来呀,不能躺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