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作为2014年美国的畅销书之一,最初接触到这本书,以为是一本关于爱情的故事,是一个痴情者对喜欢人的真挚告白。拿到这本书,首先看了一下章节,一共有十二个章节,似乎长度适合两三天品读。依稀记得第一章的第一句话,“莉迪亚死了”,这一句似乎是整本书的线索,全书围绕着“莉迪亚死了”这句话展开了故事的叙事,叙事给人一种交叉叙事的感觉,从结局和开始逐渐铺开,最终以文章叙事的中间结束,除了看《镇魂街》动漫发现有这样的叙事方法,第一次在文学中发现这样的写法。
读到这本书的开头,觉得甚是奇怪,就百度了“伍绮诗”这个作家,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个女性的图片,当时心里的迷雾越来越大,这部小说不是美国的畅销书么,映入脸前的这个姑娘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姑娘。看了简介才知道是香港移民,所以不足为怪。
为了不让自己提前知道书中的故事,所以坚决不看小说的书评。
接下来用了两天挤出来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莉迪亚是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第二个孩子,十分的溺爱她,对莉迪亚抱有很大的期望。但这仿佛对莉迪亚是一个极大的痛苦,莉迪亚干着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她作为家里受到最宠溺的一个人,她开始伪装,在客厅里、在走廊里伪装。似乎莉迪亚觉得自己只要努力的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妈妈再也不会出走,爸爸就会开心。但她知道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哥哥内斯很重视自己,自己的妹妹汉娜似乎总是这个家忽略的一个人物,以至于汉娜的出现总是多在桌子底下和衣柜里。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有其深邃的一面。
玛丽琳是一个有抱负的女人,她渴望与众不同,渴望成为一个医生,她的一生注定要不平凡。玛丽琳曾经出走了很久,努力的学习,眼看着就快要取得一些成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不得不拘泥于厨房的来回穿梭中,当医生的梦想在她心里破灭的时候,开始将一切转移到自己的大女儿身上,开始严格的要求他、宠溺她,似乎帮她完成昔日的梦想。
詹姆斯作为故事中的父亲,在种族歧视下有着自卑的心理,和玛丽琳不同,詹姆斯渴望和其它人一样,渴望融入大众的生活中。这也印证了此后与玛丽琳生活的种种矛盾。詹姆斯渴望自己的儿子内斯到哈佛大学读书,渴望成为美国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压力和种族的歧视下,更源于自己自卑的心理,詹姆斯出轨于自己的助教路易莎,这个能让他看到自己影子的人。
内斯作为家中的长子,似乎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玛丽琳似乎没有多少的关注内斯,詹姆斯希望内斯能去美国哈佛读书,内斯对自己的妹妹莉迪亚很是宠爱,似乎也能看懂莉迪亚的一切行为和心境,不允许自己的妹妹出现在对她极其不利的场景中。内斯同样也知道自己的妹妹莉迪亚很依赖自己,不舍得自己去哈佛大学读书,因为内斯一旦离开,全家人的焦点注定要齐聚自己的身上。
汉娜作为这个家最容易忽略的人,似乎每次的出现都不能引起家人的注意,汉娜渴望被关注,渴望融入大家的世界,而大家却总是巧妙的忽略她的存在。姐姐莉迪亚死后,汉娜经常躺在姐姐的床上,汉娜总是收集大家抛弃了的东西,似乎这些东西和她一样被抛弃的。汉娜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似乎看清了很多事情的真相,姐姐莉迪亚的去世,她是最清楚不过的,似乎也能理解这一切。后来汉娜受到了母亲的关注,那一瞬间她开心了许久。
杰克作为故事中最扑朔迷离的一个角色,全文因为杰克的出现都会浓雾重重,也正因为杰克的出现给小说化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说说自己的感悟,我不知道这本书是怎样成为美国畅销书的,可能这是一本教育意义的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毫不避讳的说这是一篇鸡汤文,写成小说类型的鸡汤文,每个人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有的时候我是莉迪亚,有的时候我又是汉娜,在这部书中,我想无论对于美国教育还是对于中国教育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小说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
我们终其一生,就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是对中国教育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