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本质
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所以研究不是被动地吸收,不是听别人讲,而是主动进入的一种状态。
研究和学习不同。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是不断地获得新东西,获取更扎实的知识与掌握更先进的技能。
总之,研究是为了更好。
【2】三个意识
训练研究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唤醒你的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作品意识就是希望把一样事物做得更好,做得像个作品,这是研究建立的驱动,是研究精神的起点。
目标意识就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标,并时刻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的主线,从而防止研究过程跑偏。
局外意识有两方面要求。一是你需要用一种上帝视角俯瞰整个研究过程,守住研究目标不跑偏;二是一定要防止沉溺于研究材料,用旁观者视角,在研究中保持客观理性。,避免情绪化。
另外,研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个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甚至是不断试错。有时候你的研究能力差,只是因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还远远不够。
【3】资料搜集
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资料搜索。当你开始勤于搜索时,其实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搜索资料的时候,要注重足量与节制的平衡。
足量就是一定要主动地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节制就是避免沉溺于文本,在研究人或某一群体时,采用多方视角,去粉丝化。另外,节制也需要做到理性,避免受到研究文本影响的情绪化。
【4】资料处理
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找一个跟研究在感觉上类似的对象,时刻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从多个角度与维度进行细致对比。通过发掘两者的不同,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
找一个和研究对象类似的对象进行类比,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共同点,然后进行大量实验、测试、反馈与纠错,来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这种通过类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能大大提高我们认识另一种相似事物的效率。比如,懂得PowerPoint的许岑仅仅用48个小时便掌握了Keynote软件。
摸清一样事物的规律之后,用这种规律去研究别的相关事物会事半功倍。比如,如果要学习Photoshop这个软件,你可以先学会使用美图秀秀。很多大型软件都有对应的傻瓜型软件,它们都是相似的。掌握了傻瓜型软件,再研究大型软件,效率会更高。
【5】创造输出
如果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与收获,并且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就应该把研究结论成果化。研究成果化最好的表达形式就是写作。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学术性的特征。学术性往往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它应该足够系统,有相关的文本支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系统性就是有合理的结构和维度。另外,要做到系统性,储备信息量要足够大,也就是说信息搜集要“足量”。
一篇文章需要可靠性,可靠性就是你说的话得有出处。当我们看到某条信息时,如果不是“有据可查”的,我们都可以对其持怀疑态度。所以,一篇文章的观点一定要有其文本支撑。
最后,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逻辑严密、论证合理,最忌结构混乱和逻辑重叠。
【6】掌握英文的重要性
在西方学术体系还处于发达地位的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掌握英文。
一方面,学术研究本身需要大量的文本和资料,英文阅读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文本量。
另一方面,英文世界中有不少前沿、代表性的文献。
其实,查看英文材料不单单有益于研究的深入,而且也为你的英语学习提供运用场景,从而不断提高英文水平。
【7】
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会把事情做好。同时,他获得新机会的可能性要大一点,因为他会不停地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