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行记之马德里篇
从巴塞罗那乘高铁出发,沿线就是大西洋海岸,途中我们在瓦伦西亚匆匆转车,下午4点多到了马德里。
有着“欧洲之门”之称的马德里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整洁。也许是上一站巴塞罗那拥挤狭窄的道路和不怎么规整的街巷对比之下让马德里的城区显得整齐开阔。我们住在主城区,距离主要景点都不算太远。抵达住处后匆匆收拾一下就出门了。同行的朋友提前做了路线规划,给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此时天色已晚,马德里华灯初上,雨后还有些许寒意,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在太阳门广场我们还看到了一支中国大妈旅行团,积极地和一支正在演奏的朋克乐队合影。
太阳门广场中央的青铜雕像——一只攀在莓树上的棕熊——是马德里的市徽,吸引了很多游客在其周边合照,我也跑过去凑热闹在这里留下了马德里第一拍。同行朋友小G说关于这棕熊和马德里这个名字还有一个传说——古时马德里有大量熊出没,一天,一个小朋友出门玩,妈妈出门寻找他,此时小孩发现一只熊在她身后便大叫“madre-id ,madre-id'”(妈妈,快跑,妈妈,快跑)。听罢愈发觉得语言的趣味。据说广场上圣菲利普台阶(Gradas de San Felipe)曾经是马德里的“谣言场”,全马德里的消息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 "谣言场"和咖啡馆中的"闲谈会"也成了太阳门广场独特的文化印记。不过这么看来人类在说闲话上真是一模一样呢。除此之外,太阳门广场也见证了马德里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西班牙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等影响西班牙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随后我们到马约尔广场吃晚餐。
马约尔广场呈四方形,中央是菲利普三士骑马的雕像。广场楼高四层,底层是林立的店铺,餐厅均有室外餐桌,正是晚饭时间,嘈杂的人声和杯盘相撞的声音给马约尔广场平添了浓厚的烟火气儿,灯光和食物的热气氤氲的氛围让人特别想把一天的疲惫都卸在餐桌上。
选择一家客人比较多的餐厅,被暖黄色的灯光包围着的六个人同时也被这个季节雨后晚风携来的寒意轻拂。越是这时等待食物上桌的欲望变得越热切,尤其是看着邻座大快朵颐而自己面前只有餐包的时候,对食物的那种确切的欲望好像有些不受控制地跑出来。这个时候我就在庆幸,有那么一些人存在于你的生命里,在他们面前你无需时刻紧绷着,时刻端坐着,你可以向他们把自己摊开来,就那样松弛地、无所顾忌地袒露着自己的疲惫和饥饿而无需对此有心理负担。真庆幸此刻这样的人就在我的面前。也是后来才知道人生有这样的朋友是一件多让人幸运的事情。
食物是典型的马德里食物——服务生向我们推荐了本地特色菜,印象深刻的是炖肉,猪肉被炖得很烂,虽然分量很少,但是每一块肉都吸收了饱满的汁液,不柴不腻,咸淡适中。以肉食为主的晚餐横扫一天的疲惫,寒意被驱散,橘黄色的灯光温柔地笼着食客的脸,玻璃杯在灯光下有着好看的光泽。想着可能是我将寒冷表现地太明显,吃饭时服务生贴心地送来红红的毛毯子。广场上年轻人抱着吉他弹唱,孤独和嘈杂此刻和谐地融在夜色里。酒精、香烟、雨后的潮湿空气、饭菜的香气混杂在一起,这种独特的气味和声音记忆构成了我关于马德里记忆很重要的一部分。
饭罢依着同行朋友的计划步行至圣米盖尔市场。
这是整个马德里给我最大视觉冲击的地方之一——各色食物摆放有致,鲜艳的色彩和不同的,密集地码在一起的形状加上非常给力的灯光,每一个货摊都让人很难捂住钱包。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开始承认西方美食的博大精深。水果的香气、西班牙火腿的咸香、雪莉酒的独特气味以及其他食物的味道在整个市场回荡,频繁撞击着我的鼻腔,即使刚吃了晚饭也忍不住又开始流连在各个货摊前。
精致的Tapas式样让人眼花缭乱,每一只tapas的食材都不尽相同,食物的组合也毫无规律——水果、蔬菜、火腿、面包、芝士块,似乎什么都可以被一根木签串出完美的一只tapas。大杯切块水果、大杯新鲜果汁一股脑儿挤进我的眼睛,鲜艳的颜色在灯光下似乎拥有了一种抓人眼球的魔力,目不暇接的同时控制力锐减。继续往前走,各类坚果、干货、香料、火腿、海鲜、甜品霸占了我的眼睛,陷入了无意识购物状态。
在国内经常逛菜市场,这倒真的是第一次觉得菜市场竟有如此的美感和独特魅力,认真地说这是食物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一次视觉记忆。
真想生活在这个地方夜夜逛圣米盖尔市场——不过也要留心自己的财物安全,可不要饱了肚子丢了钱包。
活动预告——马德里王宫参观、普拉多博物馆沉浸式艺术之旅、夜晚漫步在曼萨纳雷斯河。
天气不是很好,早晨下过雨,地面有些潮湿。吃过早饭后我们动身去马德里王宫。马德里王宫号称欧洲三大王宫之一,在没有国事活动时王宫对外开放,但是不允许在室内拍照。穿过阿尔梅里亚广场就进入王宫内部,廊室的豪华程度让人惊叹不已,可以说每一间房屋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因为不可以拍照,所以参观完以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瓷器室和容纳145人的豪华餐厅,以及铺满整个王宫的各式地毯和挂毯。被这种精细雕琢精心排布的豪华所震撼,不由得感叹西班牙王室曾经的辉煌,也感叹其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在王宫的纪念品店看到许多关于西班牙王国的历史,可惜价格超过了我的预算,也成了在马德里的一个小遗憾了。
林达在《西班牙旅行日记》中关于西班牙王国的历史也有一些介绍,当时读也是走马观花式阅读,阅读的重点自然不在其对西班牙历史的叙述上。从马德里王宫出来,我暗暗下决心之后要把西班牙历史好好读一番,写一篇关于西班牙历史的小文章。
王宫旁边就是兵器库,一早上走下来实在有些累,就没有过去,同行的朋友去了,说也是值得一去。这之后在别的一些地方倒也是补上了没有参观兵器室的遗憾。
在马德里不可错过的“艺术金三角——普拉多博物馆、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也是此次马德里之行的重点。我们去的第一个博物馆时普拉多,其也被称为“古代画画宫”,主要展出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贝拉斯克斯和十九世纪初西班牙画神戈雅的油画作品。普拉多博物馆耗时达4个小时的参观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累,被数量庞大的伟大的艺术支配的聚精会神的投入过后身体一瞬间的陷入的巨大疲惫感。谁说参观博物馆不是个体力活儿呢?
对我来说理解这些绘画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些名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作品带给我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驻足其前良久,即使如此,我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画作竟有如此力量,那些笔触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打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画作中的人物的神情和衣着都在静静地叙述着一个几百年前的故事。隔着1米的距离我企图去通过与画作的更长时间的对视产生更多的理解,才发现艺术就是艺术,理解不来就是理解不来,这丝毫不能弄虚作假。为自己的匮乏而羞耻不已之余,仍然仍感受到艺术作品对一个普通人带来的,那种持续的震撼和由此引发的其他情绪。在普拉多的四个小时我时刻都提醒自己保持虔诚,保持对艺术的真诚地敬意,我沉浸其中,却无法从中把自己单独地拿出来去阐释和分析艺术,这是令人沮丧的。由此我不得不去把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的名称拍下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面去慢慢和作品建立理解的基础。以戈雅(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的画作为例,我基本是跳过三层直接到了四层参观了那间比较小的展厅——陈列着戈雅专门描写战争题材的画作。
《5月2日广场上的起义》和《5月3日夜杀起义者》是戈雅描绘关于波拿马王朝镇压西班牙人民反抗的历史画作。
前者画面中屠杀者驾马挥刀正对着观众,地上是被匍匐在地上的、双头前扑的遇难者,屠杀者和反抗者的对抗十分强烈,在画面中我们也能看到反抗者跃起或者拽拉战马辔头的肢体动作所具有的强烈的抗争力量。透过这幅画戈雅索要表现的,如他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画笔,使反抗欧洲暴君的这次伟大而英勇的光荣起义永垂不朽”的反抗精神已经传达给观众。
而《五月三日夜杀起义者》变得更加具有对抗性——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一个高举着双臂的白衣男子,其站在起义者中间,无畏的神情中透露着对死亡的恐惧,在其他起义者掩面躬身的姿态衬托下,以及匍匐在白衣男子左下侧的被枪杀的人身下的血液的渲染下,一种死亡的恐惧和压抑与一种反抗精神通过白衣男子部分所着的亮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右侧是举枪瞄准起义者的、看不到脸的着制服的士兵,他们的动作统一有序,戈雅在画面右侧整体色调暗下去,将杀人者的冷酷和黑夜融为一体,这种悲剧式的画面深深震撼着我。戈雅的笔触所燃烧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炽热的对抗和由血液、黑暗引发的对死亡的恐惧感都一丝一丝从画作中渗透出来,让人难以自抑地紧张和恐惧。
展厅中还有戈雅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画作,无疑这些作品本身超强的表现力都极易将参观者瞬间代入到一个压抑的氛围中。当我走出戈雅画作展厅后常常舒了一口气——哪怕我一个如此普通的人,也被艺术深深地触动了。伟大艺术作品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
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的最大亮点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当时并不清楚《格尔尼卡》的具体位置,突然就看到一大批人围在一面墙前面,定睛一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占据了一大面墙。两支小学生队伍分别坐在画作的左右两侧,老师站在他们面前讲解画作,时不时提问他们问题。
“谁能说一下这幅画的主题?”
“战争。”一个头发卷卷的棕色皮肤的小男孩举手站起来回答。
“反对战争。”一个金发女孩坐在地上严肃地冲着小男孩说道。
这些场景让我十分羡慕欧洲的学生,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其他的去过的国家,几乎每次都能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看见老师带着学生参观、讲解,这些全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他们从小就能接触的东西,他们对于艺术的感知从小就被激发,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艺术发展总是处在领先地位的一个原因吧,反观我自己,是万万没有欧洲青少年所有的这些关于艺术的体验与感知的。
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是我一个人过去的。不巧天降大雨,我被淋成一只狼狈的落汤鸡,站在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门口纠结良久到底要不要进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毛呢上衣的老妇人亲切地为我递来一张手帕,我不好意思地接过手帕把自己脸上、头发上的雨水擦掉,还给她手帕的时候她微笑着收进手包里,多么优雅的老人啊。我注视着她撑伞走进雨中,那个画面真的有些美好。鞋子不再滴水后我买了票直接进到博物馆,提森不同的一点是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拍照。提森给人的感觉迥异于普拉多和索菲亚,这是一种并无明显类别的陈列,有种百花齐放的感觉。一楼和二楼陈列了梵高、毕沙罗、莫奈、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数十名巨匠的作品,曾经在美术教科书中见过的画作的原作一幅幅跃进我的视野,这种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另外一点是提森不局限于宗教感觉非常明显的画作,生活气息浓厚的画作在这里更为多见,除了欧洲画家的作品,这里也有美国画家的作品陈列。总体感觉比较轻松,没有普拉多和索菲亚给人的那种压抑感。由于时间关系在提森停留的时间并不多,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似的轻松艺术观赏之旅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夜晚的曼萨纳雷斯河颇具风情,河岸两侧灯光映在水面上,晚风一吹,就碎成一层层色彩旖旎的碎片,随着水流跳跃着。沿河走遇到夜跑的人和遛狗的人,以及伏在护栏上抽烟、拎着酒瓶子的年轻人。
在桥洞下面我们遇到好几只猫,那些猫有些怕人,尝试接近它们时它们也不立马蹿到树丛中,而是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观察着它,它也观察着你。离猫不远处有别人放的食物,一些碎肉和面包屑。
我们六个人坐在河畔,没有说很多话,河风湿湿的,扑在我们的脸上,这是马德里最温柔的一面了吧。
夜晚和白天的景致迥异,人也差不多,在晚风的吹拂下变得放松了很多。静静坐在河边看着河水流淌吹着河风,如果此时心情还不错的话,是相当惬意的。
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很多城市的河岸旁午后总是会有很多人,人们或坐或躺,捧一本书或者拎一瓶酒,甚至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待在那里,吹着风,晒着太阳。每次从他们身边匆匆走过时,我总是会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松弛感所触动。也是在这样一些时刻我开始有意识地去重视自己的感觉,开始把目光从对外界的观察转到对自己的审视,由内及外,由外及内,如此审视自己,真是大有裨益,快乐也变得更加纯粹和来得容易些。
马德里皇家植物园虽说是皇家植物园,其实着实有些对不起“皇家”这个称呼。
马德里皇家植物园也是我一个人过去的。票价2欧,着实很便宜。进去后也是不巧下起了雨,整个植物园也没有什么避雨的地方,植物园的园丁也没有因为下雨停止工作,我索性也就在这雨里游园。这个季节的植物园没有什么看点,游客也很少,转了一个圈发现除了我这个闯入者之外只有一波大学生在这里作植物标本采集。雨越来越大,植物园的小路全是泥泞,我跟着前面3位美国中老年妇女跑到公厕门口避雨。一来二去打了招呼也就知道了对方的简单信息。她们三个从美国来这里,三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大学同学,之后多年一直保持联系,现在退休后相约一起来遥远的西班牙旅行。她们边说边冲着彼此的脸哈哈大笑。我也跟着她们变得欢快起来。雨停了,我们一起参观了玻璃室的奇形怪状的多肉之后就分别了。希望多年以后我和我的好朋友(@X G Z……)也可以实现我们在一起说的那些以后要一起做的事情,在年老色衰之后还能互相开玩笑就像现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一样。
在阿托查火车站登上了开往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的火车,下一站是怎样的呢?
旅途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不可知。
马德里,也留下了人生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