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蝴蝶效应》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是人的命运是每个瞬间的抉择决定的,今天的你都是由过去一个个关键点连接而成的。我毕业后也好几年了,抽空也来理一理那些年的事。
南京
毕业前的思考
大学是在南京读的,毕业前最大的恐慌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其实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可怕的原因是会导致你没有源动力,没有源动力就很难促成深度和广度。
我本身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那时候的想法却是想做设计师因为感觉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涉足另一个领域最简有成效的办法就是基础学习和模仿,所以在毕业前半年自学了PS、FLASH等些软件,看各种设计网站吸收不错的想法,比如FWA、Behance、国内的那时候像68design做的还不错,定期会有优秀设计师的专访稿,每篇都会仔细研读, 看到打动内心的作品还会截图保存认真分析手法,配色、字体、信息排版等,。
回过头看当时完全是兴趣驱动力做事,熟练掌握基础工具应用和陆续有做了些案例作品。拿到毕业证第二天我就背了个背包去了上海,年轻就要多走走是那时候的想法,加上有个姑父在上海,选择上海便成了理所应当。
上海
一腔热血
姑父有个小的公司是做咨询服务的,主要是面向公司的一些培训课程,姑父是复旦毕业的,对他最深的印象是做事非常有条理,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书,定期还会从书城买来一大摞书。在上海我也没有急着找工作,姑父说可以在他公司做些事,然后一边找工作,所以严格说来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文员、电脑维修、电话销售、会场服务。电话销售主要是从网上寻找其他公司联系然后推销培训课程,基本上10个电话有9个都是闭门羹,所以当时就非常佩服销售人员强大的内心。会场服务服务虽然有很多繁琐的事情,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听了很多对我潜移默化有影响但是当时并无特别感知的的培训课程。比如:
《中高层经理管理技能与领导力研修》
管理者的角色、目标管理、培养下属、团队氛围;
《卓越的客户服务技巧训练》
倾听、态度、有效处理抱怨的技能;
《高效管理沟通技巧训练》
管理的形式以及如何看人管理、如何建立高校团队等;
经历中的很多事当下你会觉得觉得意义不大,但很可能在以后的某一天你会用到它。比如在大公司你的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其他软技能一样不可或缺。
两个月后我面试另一家公司顺利通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当时的职位叫网页设计师,其实要同时也要写代码,幸运的是这两件事都是我喜欢的。
上班第一天我看到主管办公桌上一本《Don't Make Me Think》随手拿过来翻下,一下子着了迷,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当时也疯狂读了更多关于设计和交互方面的书,当时就认定了互联网这个行业,这对我后来有次机会差点转为交互设计师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次强大的印象往往是形成“锚定”,一直持续的影响着你。
要知道在大公司里是不大可能有个职位是设计和开发同时都要做的, 所以放在我面前就是两条不同的路了:设计师?工程师?选择一定要是遵从内心和审视自我的,最终选择后者的原因是觉得写代码是更酷的一件事,加上专业上本身学的计算机,但是不是之前积累的设计技能就没意义了呢,其实并不是,懂这个行业都知道设计交互其实是个通识能力。既然选定要做工程师,那去哪呢,北京的互联网氛围是最浓的,于是便有了下一个城市:北京。
北京
蓄势待发
去北京也是年轻躁动的心在作祟,加上当时面试新浪通过了,于是又是一个人背着包就去了,公司在中关村住的地方靠近颐和园,很幸运的没感受到拥挤的交通,那年北京的雾霾也没那么可怕。两年的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平台可以扩宽你的视野和加深思考深度。
喜欢北京的原因是可以一步一历史,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气息。炸酱面、驴肉火烧、南卤煮、二锅头、锣古巷、故宫、等等数不完的记忆。加上有革命友谊般的几个好兄弟,其实如果真在北京生活过,那里一点也不冷。
对,北京这么好为什么我又来到了深圳呢,没别的,还是觉得自己年轻加上最想进的公司也在这。
深圳
修剪成长
辗转几个城市终于在深圳定居了,来深圳五年了,也是在腾讯的五年。有很多宝贵的收获,写代码的同时我依然关注和学习着设计,依然保有阅读的习惯,今年预计会读50本书。年纪越大你会发现时间的宝贵,所以要做配得上自己宝贵时间的事。幸运的我是工程师,也还是设计师。
今天终会变成昨天,如果昨天每个关键点是一颗珍珠,而时间是一条线的话, 那应该可以串成一条闪光的项链吧。
转自公众号: 麦时说
文图:电影《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