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号开卷,8月6号读完。
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马尔克斯18岁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可是作家对法律毫无兴趣。后因时局动荡,马尔克斯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马尔克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有《枯枝败叶》(195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恶时辰》(1962)、《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1975)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和《迷宫中的将军》(1988)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
译者
范晔,男,生于1977年7月,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马尔克斯授权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6月第一版)的译者。还译有西语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塞尔努达、阿莱克桑德雷、希梅内斯等人的诗作,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小说等。
我与书的渊源
高中时就听说了《百年孤独》,一直也没机会读,大学时把豆瓣读书TOP250作为了自己的书单,把读此书提上了日程。No.1《红楼梦》,No.2《活着》,No.3《百年孤独》……,但书单归书单,也没强迫自己按顺序读,读到哪本算哪本。去年还是前年来着,看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然后就一直想看这本书,结果一直拖到现在。
上上周末的徒步强国读书会,正好阿布有这本书,便借来读了。感谢阿布和他的书。
说起读书会,本来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第一次参加的读书会,之后因为诸事缠身只能作罢了,文末附一段读书会回忆。
人物图谱
摘抄
- 她的坚定和热情弥补了身体的单薄
- 就算你不敬畏上帝,也该敬畏金属
- 他的确一度死去,但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
- 时间平复了他一时的冲动,却加深了挫败感
- 这里很多年没有神甫,大家一向都是直接和上帝解决灵魂问题,已经摆脱了致死之罪的污染。
- 她虽然外表缺乏魅力,却拥有罕见的感受力,能体会世间万物的美好,还蕴含一种不为人知的柔情。
- 谎言说的越来越真诚,最后连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安慰
- 他想着他的亲人,并无感伤,只是在严格盘点过往时发现,实际上自己是多么热爱那些曾经恨的很深的人。
- 阿尔卡蒂奥感到这样煞有介事的死亡不免可笑,其实他在意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因此听到死刑判决的他心中没有恐惧只有留恋。
- 自尊是对谁都没有用的东西
- 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 你我都忘掉对方吧,我们已经老得不适合谈这种事了。
-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惶惑的心灵永远失去了平静。
- 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
- 他被迫发动了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 他没想到结束一场战争要比发动它难得多。
- 当初怎么为胜利而战,如今便怎样为失败而战。
- 死亡远比想象的更难
-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有事业心,但命运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 战争、斗鸡、放荡女人、疯狂举动,这四样灾难在乌尔苏拉看来正是造成家族衰落的罪魁祸首。
- 对家中重新焕发的活力视若无睹,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 当他问起哪里有世上最美的女人时,所有的母亲都把自己的女儿带到他的面前。
- 孤独已经为他筛选记忆,将生活在她心中累积的无数垃圾尽行焚毁,并净化、升华了其他记忆,即那些最苦涩的记忆,使其留存。
- 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的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 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和怀念。
- 无能者受振奋,腼腆者获激励,贪婪者得餍足,节制者生欲望,纵欲者糟惩戒,孤僻者变性情。
- 口中咀嚼着默然的怒火
- 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 身经百战安然无恙,却败给了无尽的等待,屈服于凄凉的晚景。
- 另一些人更有骨气,在社会救济的荫庇下仍苦苦等待回音,他们或因饥饿而死,或怀着一腔怒火苟活,或在精致的荣誉粪堆中衰老腐烂。
- 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
- 兄长可以看淡记忆,她却只能让它越发灼烫
- 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
- 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 在暮年将至时重拾青春时代的迷信:相信贫穷是爱情的奴仆
- 一张同样堆满厚书的长桌子,店主正在写一篇奇长无比的文字,紫色的笔记带着几分谵妄,布满了学生练习本松散的纸页。他那一头漂亮的长发遮住了额头像白鹦鹉的羽冠,蓝色的眼睛细长灵动,流露出遍览群书后的温润气质。
- 一切,上帝以无边美意所创造,又被魔鬼所败坏的一切,都是他恐惧的对象。
- 驱使他活下来的隐秘的力量并非求生的本能而是恐惧的习惯。
- 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永远滚动下去。
- 随着航船渐行渐远,记忆也染上愈来愈浓烈的悲凉色彩。
-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烟云。
- 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
- 被爱情、被孤独、被爱情的孤独幽禁。他们是唯一幸福的生灵。
- 看见有生命的岩浆洪流再次席卷长廊,却只是在卧室里发现敌踪时才费心抵挡。
-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
这些都是当时阅读时略有感触的句子便摘抄到笔记本上(好久没有拿起笔行文了,感觉写字的能力退化了好多啊!),之后又誊到这里。有些话记得不是很全,现在看来就有点断章取义了。是啊!再经典的话也是有上下文的,单独拎出来不免会失去他原有的味道。
读后感
读完后的最大感触是作者对整个故事的架构能力,以及译者的不俗文笔hold住了马老的文创功力,二者的强强结合,给读者带来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和读完后的回味无穷。虽然不懂西语,看不了原著,也没看过其他译者的译本,但是范晔译的这版读的是真的舒服。
可能是自己没经历过大起大落,也没有挨过什么苦难,以至于对书中要表达的那种深刻的孤独没多大感触,倒是被书中浓烈故事性给吸引了,像一杯浓茶,对味蕾足够的刺激,能清晰的分辨茶香与苦涩,甚至也有回味无穷的愉悦。也许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段,通过热闹非凡的故事情节来反衬其背后的生命不能承受之孤独罢!嗐,可惜,没读出来,可能时隔数年后再次翻开此书会有更多别的领悟吧。总之呢,就是其中更内核的东西真的是没领悟到,只是看了个热闹,当个故事看了。也可能是现在的思维钝化了,变得懒惰了,懒得去思考。
之后,在B站上看了些对《百年孤独》的解读视频,着实惊掉下巴,我尽然一层都没看透,惭愧惭愧。书中尽然写了三层孤独,当然了,这些也是up主个人的解读,并不官方。
《百年孤独》是个体、历史和全人类的孤独: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y4y1u7iF
1.个体的孤独
名字重复命名,命运不断循环,尽管各自的开局不同,但结局相似。
我极力挣扎,向四面八方进军,但马孔多没有一条可以走通的新路。一切都是徒劳的进取。
2.历史的孤独
作者亲眼见证了拉丁美洲的苦难,他说读者所认为的魔幻在拉丁美洲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拉丁美洲有最丰富的资源和最贫穷的人民,读完拉美的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绝望。
3.全人类的孤独
人的理性与荒诞世界的矛盾
up主说:所谓读懂本身是一种可笑的说法,也是一种很吓人的说法。如果《百年孤独》的味道有一百种,那我们就算只尝到一种也是很好的。
眼看马孔多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真令人唏嘘不已。
------分割线------
关于徒步强国第三届读书会简约回忆录,主要写写大家大概聊的几个话题:
敦煌,三三三小姐姐分享,齐莎莎小姐姐补充,让河西走廊的光辉照满了我们那个小屋,对这个飘扬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处的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产生了无限向往。小姐姐们这波实力种草,加之其厚重的人文历史的本有的魅力,甘肃行得提上日程了。
膝盖,忘了谁先说起的,反正爱登山爱跑步的各位都有发言权。运动前的热身、运动时的姿势以及呼吸提气、运动后的拉伸,大家都有各自的见解,但都大差不差。祝我们的膝盖万岁。
孤独,先是小羊同学说她的经历,很独。然后是jks说他不仅独而且还造成了心理问题,所以他最近在研究心理学,甚至还给大家分享了一段和同桌女同学的故事,哦,故事里还有个后桌的男同学……。然后就想自己孤独吗?从小到大有兄长,有表兄弟姐妹,有从幼儿园上到初中的发小,有高中上到大学的同学兄弟的陪伴,最起码表白被拒了不会自卑,在兄弟们的‘好言开导’下只有自信和自负,更不会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自己是不孤单的。但是也能体会到孤独的感觉,那天读书会想到的是读村上那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年之礼》和《挪威的森林》。那种感觉其实是压抑,不完全是孤独的感觉。最近想到的是《小王子》,淦,小王子孤独吗?去年读了两遍,那种涌上心头的情绪真叫人难过。孤独会让人难过吗?人嘛,要相处最久的只有自己,孤独应该不是坏事,应该不会难过,应该是从容不迫吧?君子慎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岂不美哉!当然了,这种孤独跟《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不在一个位面。
读书,读书会吗,就要谈谈为啥读书了。各抒己见,不过说来也就三方面:
1. 消遣,当做解压手段,
2. 阅读习惯,读书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饭睡觉一样
3. 学习技能,这种就是专业性强的书,各个专业的工具书
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时隔多日记忆模糊了,不过大部分是被那天晚上的羊肉串和大乌苏给冲淡的!总之是很开心,期待下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