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54,9-1-3,万章章句1-3》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壬辰日,六月十一,2017年7月4日星期二。
上两节,孟子论述重点在于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舜的怨慕"?亚圣孟子,以圣人之心度圣人之心,搭了一座桥,让世上凡人,得以从此岸到彼岸,深入其境,观光观摩。彼岸是圣人心的所在地,恢弘壮阔,美好纯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舜的精神世界是纯粹的、有重心,所以明澈不失、不为摇动。
这一节,圣人驻地观摩团的超级解说员、亚圣孟子,通过讲述一件历史史实,以外物之盛对照一心之诚,继续讲解为什么说"舜的怨慕"是美好纯粹、惟精惟一的?
帝,是帝尧。
胥,音需,xu1,解为"皆"字,也就是都、全部的意思。
迁,是移此于彼。
"胥天下而迁之",意思是把天下全部交给舜,也就是禅让帝位的意思。
孟子说,舜的怨慕,不仅在历下耕田时是纯粹无私的,经历禅位成帝的过程中,同样保持着怨慕之心,纯粹无私,没有丝毫机心,没有丁点儿掺杂。
当初,经过四岳群臣一致的推荐,舜的品德得闻于帝尧。
四岳,指的是尧舜时期四方部落首领,权力很大,除了辅佐帝王治理之职,又兼具推举、决定帝位继承人的权力。
经过这样的推举还不够,舜将经历漫长的全面的也是艰难的四个阶段:考察、考验、历练、考核。
漫长是说,自从对舜的考察开始,直到禅让传位,共历时28年;
全面是说,除了品性判断以外,舜还经历了以下4方面的过程:
1,学习五伦规范和考核的过程;
2,行政才能的学习和实践考核的过程;
3,领导力的学习和实践考核的过程;
4,以及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以上所述,详细记录在《资治通鉴·五帝纪》中。读到这些材料,对照进度要求,即,学了几年就要求全世界乃至全人类肯定自己的那些要求,是如此普遍,可见大多数人的言论源于想当然的要求而已,进而可见,"从众"这事儿,有些是必要的比如说话语,属于大众整体;有些则毫无价值比如说思维方式,属于纯粹个体判断。
最初,帝尧的安排简单而直接:
1,安排九个儿子做舜的手下,用以观察他治外的才能;
2,安排嫁两个女儿做舜的妻子,用以观察他治内的能力。
3,安排各部门各级别官员做舜的手下,并送来足够的粮食和牛羊。当时还是牧畜业为主的时代,农业技术尚不发达,牛羊等家畜是重要物质资源。
就这三拔人和仓廪牛羊,对于一个普通的农夫来说,落差之大、境遇之烈、荣耀之极,可谓天壤。
那时天下的士人都向往舜、投奔舜,归依舜,据记载,舜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形成聚落;第二年,日渐加多,成为一个县;第三年,越聚越多,成为一座都会,这是人心归附的盛况;
帝尧,经过28年的考核,见舜果然有圣王之德,就决定将整个天下禅让给他,这是尧的心简洁公正的反映。
总结一下,舜从一介农夫,一天之内即享有天下富贵和尊荣的极致,通常都会被巨大的喜悦激动包围,可是舜不一样,因为尚未得到父母的顺心、和睦的亲情,他表现得戚戚惶惶,就好像穷人没有归宿般。
不被父母接受,就没法做人,不使父母顺心,就不算儿子,舜的逻辑是,不算儿子,则此身没有归依之所,跟没家可归的穷人有什么区别呢?
舜的怨慕,如此纯粹而深切,超越了大部分人的认识和判断层次,成为华夏文明的巅峰样本。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